宋传增宋家宣
宋日就,字克明,号警铭,瑯琊宋氏七世孙,明代沂州珩头里(今兰陵县向城镇杭头村)人。生于嘉靖年间,病逝于明崇祯二年()。
他的父亲宋梯,是沂州名士,一生耕读为业,身体力行,延揽名师,训诲子弟。自此,宋氏家族中,人才蔚起,业绩斐然。
宋日就自幼勤奋好学。少年时代,在石龙山发愤读书,冬季严寒,诵读不辍,常用筐子盛上破棉絮暖脚。他能诗能文,被推为艺林领袖,在州学名噪一时。
万历乙酉(年),他乡试中举。以后,更加致力于古文词,经史诸子,无不穷其奥秘,但屡次会试,考不中进士。大概五十岁左右,父亲劝他到吏部谒选,于是,他被选授陕西西安府富平县知县。万历丁未(年)冬天,去陕西任职。临行,父亲以“忠君爱民”叮嘱,宋日就跪而受之。
当时,富平县是关中较难治理的地方,有多起疑案,几任县令都没能解决。宋日就到任后,首先去除百姓烦苛,常常葛巾单骑,考察案情,查明真相,为冤案平反昭雪。每当与百姓交谈,温暖如同家人。富平县税赋没有剩余,只有极少的款项作为日用。宋鸣梧一概取消。他常说:“我原以穷秀才做穷官,他日仍以穷官做穷秀才,就行了!”关中人说他清正廉洁,有伯夷的操守,不光做到非义不取,就是当取的,他也放弃。老百姓爱戴他,都绘像悬挂家中,像神明一样供奉。三年任满考选,关内第一。时任吏部尚书的富平人孙丕扬,撰写《德政文》赞扬他。他离任时,百姓扶老携幼,扳辕相送,依依不舍,场面感人。
不久升职,迁直隶河间府管宣府中路兵饷通判。他革除弊端,以实心行实政,得罪了一些人。当权者商议,把他调往内地。他拂袖而去,辞职还乡。
回到家门,他指着自己的行李,对迎接他的子侄们说:“你们可以去翻检我的行李,假使我做官归来,剩余不少钱财,我死后,难葬老林,难见祖宗啊!”在他的行李中,仅有一些书籍和平常的日用杂物。
他做官五六年,清正廉洁,回家后生活十分拮据。有时家中缺吃少穿,靠二儿媳——她是进士王守正的侄女,从娘家拿钱拿粮拿衣接济。
不久父亲病逝,他悲痛欲绝。三年服孝期满,开馆办学,教授生徒。秋闱春榜,许多人是他的学生。
平常,和乡邻相处,即使是穿着最破烂的人,也十分有礼节,就像不知道自己做过县令一样。晚年布衣蔬食,寒俭如初,淡然无所求,一室之中,图书数卷而已。
崇祯二年(年)九月,宋日就在家中病逝。逝世后,家乡和富平,两地同时祭祀。富平入祠之日,不论男女老幼,持香烧纸祭拜的人,数月不绝。士人爱戴,百姓怀念,去国二十年如一日,乡人至今谈论起来,不禁感叹!
宋日就著《自淑集》刻板传世。他的书法精妙,但存留极少。现有王守正撰文、宋日就手书的“宋日乾墓志铭”石碑一块,藏于杭头宋氏祠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