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富平县不止是柿子之乡,也是大禹铸九鼎之处,还是帝陵密集落户之所。
中国第一位活着的太上皇、刘邦的老爹刘太公刘煓(活了86岁,仅比刘邦早走两年)的万年陵,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之孙元宝炬的永陵,西魏权臣、北周奠基人宇文泰的成陵,唐中宗李显的定陵,唐代宗李豫的元陵,唐顺宗李诵的丰陵,唐文宗李昂的章陵,唐懿宗李漼的简陵都选在了这个“富庶平安”的吉祥地,唐高祖李渊的献陵虽然在隔壁的三原县,但为其陪葬的至少25处墓地都在富平。
这里还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其他三位是白起、李牧和廉颇)、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共同始祖王翦的故乡。
司马迁认为王翦和白起“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尤其批评王翦对秦始皇一味迎合,未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致使秦二世而亡。
这个要求未免过于苛刻了,甚至有点“站着骂人不腰疼”的味道。
王翦和儿子王贲这爷俩灭了东方六国中的五个(六国中第一个亡国的怂货韩国是名不见经传的内史腾攻灭的),立下如此泼天之功,能善终保命都相当困难了,还想让他摆出帝师姿态,教嬴政怎么治国?是嫌命太长吗?
当年白起率秦举国兵力与廉颇在长平相持三年,坑杀40多万降卒后未经秦昭襄王首肯便要继续进击赵都邯郸。
从军事上看,这无疑是“趁你病要你命”的绝计,但从政治上看就微妙了,你把老板一个光杆司令留在老家,带着全部人马跑去兼并另一个公司,你是想闹哪样?果然仅2年后就被老板拽个小辫子赐死了。
史书上说白起是得罪了权臣范雎,被嚼了舌根子,或许也有这个因素,但毫无疑问,老板意图才是催命符。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冰冷,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并不是偶发的悲剧,更可能是残酷的规律,伴君如伴虎并非夸张,伴君不如伴虎也不一定就是笑话,政治从不慈悲,最是无情帝王家。
王翦是不愿意得罪权臣的,相反还尽量结下善缘,留个情分。
提出“远交近攻”战略的范雎是秦昭襄王面前的大红人,和魏国丞相魏齐积怨很深。
范雎公报私仇,武力威胁魏国交出魏齐,逼得他只好辞官逃到赵国平原君赵胜门下寻求“政治避难”。
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在王翦建议下,秦昭襄王决定邀请平原君到函谷关吃顿便饭。
霸王请客哪敢不去,平原君硬着头皮、堆着笑脸匆匆赶来赴宴,但菜没吃几口,拜年嗑还没唠完就被王翦扣下了。
于是赵国很快得知“绑匪”开出的条件:拿魏齐来换,否则“撕票”。
赵孝成王一掂量,死道友不死贫道,还是亲叔叔重要,只能委屈魏齐了。
魏齐一见赵国这么腹黑,赶紧又跑回魏国找到平原君的小舅子信陵君魏无忌,可信陵君也很为难,于私,姐夫肯定更重要,于公,秦国又得罪不起,只好昧着良心将魏齐拒之门外。
可怜魏齐东躲西藏、走投无路下只能拔剑自刎。
王翦轻轻松松用一颗人头换来了范雎的人情。
实际上不止对权臣,王翦对秦始皇嬴政也有平叛之功、夺权之助。
嬴政13岁即位,20岁时派他弟弟长安君成蟜为主将、樊於期为副将率军攻打赵国,可惜被名将李牧狠狠上了一课。
因怕回国受罚,樊於期狗起跳墙撺掇成蟜造反自立,可惜再次走进了另一个名将王翦的课堂。
王翦不费一兵一卒,仅用一封信就让成蟜认怂就擒了。
樊於期只好偷渡去了燕国投奔燕太子丹,12年后荆轲刺秦王前特意借了他的脑袋当做进入秦国的敲门砖。
嬴政即位之初,宰相吕不韦不仅在朝堂说一不二,还经常跑到后宫和太后赵姬谈心交心,后来可能由于工作太忙或身体不适力不从心,就找了个叫嫪毐的肌肉男假扮太监服侍太后。
没想到这俩人相见恨晚、肆无忌惮,公然给死去多年的秦庄襄王嬴异人坟头种草,接连帮着“年幼无知”的小嬴政生了俩便宜弟弟。
可惜无论是赵姬这个当妈的,还是吕不韦这个疑似当爹的“仲父”,以及嫪毐这个已被赵姬和吕不韦联手封侯的自诩“假父”,都大大低估了这位“小儿子”的心机和定力。
嬴政21岁时到母亲居住的雍城(今陕西凤翔)举行加冠礼,嫪毐因淫乱宫闱的罪行败露,趁机假传圣旨发动叛乱(史称“蕲年宫之变”)。
然而,王翦统领的三万精锐早已牢牢控制雍城和首都咸阳,挖好了围猎大坑,只等蠢猪来跳。
二愣子嫪毐的斤两当然不够看,没过上几招就被王翦生擒,惨遭五马分尸、夷灭三族,两个小儿子也被他们政哥亲自摔死。
老江湖吕不韦的能量本来是很大的,但小秦王果决、狠辣的快拳直拳还是把他打蒙了。
枪杆子在王翦手里,自己这个老胳膊只能眼睁睁被人家的大粗腿拧碎。
自此,21岁的嬴政全面掌控秦国军政大权,开启了前无古人的统一大业。
王翦和王贲父子无疑是这份伟业的开路先锋。
经过多年的持续蚕食,嬴政30岁时,王翦亲率虎狼之师对已被白起废掉半条命的赵国发起灭国之战。
继30年前白起和廉颇的巅峰对决后,此时战国四大名将仅存的两位(王翦和李牧)再次“巧”遇秦赵战场。
僵持一年多后,王翦借鉴(基本是抄作业)白起用反间计换掉廉颇的故事,同样祭出反间计,猛给李牧扣屎盆子。
可惜此时的赵国末代国君赵幽缪王迁比他爷爷赵孝成王还水,他爷爷仅仅是炒了廉颇鱿鱼,换上了满嘴跑火车的赵括,但好在长平惨败后又及时启用尚未老矣的廉颇,起码艰难打赢了邯郸保卫战。
赵王迁却直接杀了李牧,基本相当于战略自宫。
可怜李牧这位把匈奴人打到尿血的东方六国第一名将就这样死在了庸主的屠刀之下。
新任统帅赵葱实在不比前辈赵括强多少,在王翦的强攻中没顶多久就全线崩溃了,虽然自己“英勇”阵亡,但赵国却就此成为历史。
后世对王翦“阴死”赵国保护神李牧的行为颇多微词,甚至说这是他一生污点。
但一国统帅对敌人(虽然这个敌人可能是世人心中的“好人”)心慈手软,就是对本国将士的犯罪。
至于那些经常“指点江山”“高谈阔论”,以对别人求全责备来彰显并抬高自己道德水平或(及)思维水平的“翩翩君子”们,哪个时代都不少。
但这些人普遍都是说得出口的本事不小、拿得出手的实绩寥寥,徒增笑料罢了。
嬴政32岁时,他少年时同在赵国当过人质的好朋友、燕王姬喜的儿子太子丹派出天下第一刺客荆轲及其素有凶名的猪队友秦舞阳,将著名铸剑师徐夫人(姓徐名夫人,男性)打造的天下第一锋利匕首卷在燕国地图中,把秦国“红通”叛将樊於期的人头“借来”做投名状,高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壮地渡过易水河(在今河北保定易县,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曾咏叹过这段往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在秦王大殿上,长得凶神恶煞、坊间传说杀人不眨眼的秦舞阳差点吓尿了裤子,荆轲虽故作镇定给嬴政指看完了地图,但“图穷匕见”后仍没能杀死这位千古一帝,反而命丧当场,给秦国提供了发兵灭燕的绝佳口实。
王翦亲自挂帅,带着新锐青壮派将领李信(汉朝飞将军李广的先祖)闪电出击。
小小的燕军可没那么多荆轲,很快就从北京退到了辽东衍水(后世为纪念太子丹已改名为太子河),燕王喜走投无路之下企图用儿子的人头换来燕国的苟且,然而仅仅是又增加一个被后人嘲讽的笑点罢了。
这父子俩用刺杀敌国首脑或用匍匐姿态乞和的弱国下策试图阻挡亡国命运,实在苍白而徒劳。
嬴政34岁时,王翦之子王贲突袭魏国,掘开黄河水淹大梁,曾盛极一时的魏国就此成为秦郡。
嬴政35岁开始筹划灭楚大计,但在选择主帅时遇到了和太爷爷秦昭襄王发动长平之战时同样的“选择困难症”。
王翦当然是首选,但他狮子大开口“非六十万人不可”,这可是举国兵力,万一领军在外的将领稍有异心,秦国年基业恐怕就打水漂了。
还有一个选项是只需要“不过二十万人”的年轻将领李信。
或许是为了培养秦国国防大业的接班人、或许是真的认为王老将军失了锐气,又或许是不愿王翦父子一家独大、更可能是不敢冒全部家当被透支的风险。纠结一番后,嬴政最终还是选择了踌躇满志的李信,并把跟自己一块在李斯那里学习的同窗好友蒙恬配属给他。
王翦见已回天无力,只好挥挥手称病挂冠,潇洒地回到老家种地。
有人认为他这是耍性子、闹脾气、跟组织上搞“非暴力不合作”。
其实这里面同样蕴含着不浅的政治智慧,如果李信打输了,自然证明王翦是对的,这是以退为进;如果李信打赢了,回国后自然就要全面掌军,自己还不如主动让路、留个人情。
春秋时期的南方霸主楚国虽已走近穷途末路,但即将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况且还有名将项燕(西楚霸王项羽的爷爷)坐阵。
他充分利用楚国广阔的战略纵深,示之以弱、且战且退,步步诱敌深入。
年少气盛的李信为和正在魏国攻城略地的王贲抢风头,不顾蒙恬劝阻,仍然采用当年白起攻楚时因粮于敌、以战养战的策略,长驱直入、孤军突进,结果栽进去两营兵力和七个都尉,遭遇了秦灭六国进程中少有的大败,狼狈逃回国内。
听到前方溃败的消息,嬴政捶胸顿足,暗恨自己心存侥幸、识人无方。
追究责任不如亡羊补牢,他并未处理李信(据说后来还在王贲麾下东征西讨,得以善终),而是第一时间放下面子亲自赶到王翦老家赔礼道歉,恳请老爷子出山。
王翦没有挖苦秦王嬴政,更没有幸灾乐祸,反而三番五次索要赏赐(“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营造一个胸无大志、更无异志的贪财形象,以安君心。
但是王翦这样做就能打消嬴政的顾虑?要是他打下楚国后拥兵自立,整个楚国江山都是他的,还会在乎秦国赏的一亩三分地?难道秦王就不怕王翦以贪得无厌为幌子麻痹自己暗行谋反之实?
嬴政的心理活动现已无法揣测,总之结果是他痛快地作出了这次豪赌,倾全国之力组建60万大军交给王翦并亲送出征。
临行前,他满足了王翦的所有物质要求,这又何尝不是在安王翦的心?
姓嬴的最终果然赌赢了。
王翦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与楚军对峙一年后寻机破敌,阵斩项燕(15年后其孙项羽在巨鹿之战斩杀了王翦之孙王离,也算复了国仇家恨),俘虏楚王芈负刍,享国多年的楚国宣告覆灭。
王翦乘胜南征百越后晋封武成侯,急流勇退、彻底归隐、超然终老,死后葬在富平县东北20公里处的到贤乡巨贤村北。
约年后“卧冰求鲤”的孝子王祥,约年后“王与马共天下”的东晋权臣王导、书圣王羲之等琅琊王氏代表和在北魏孝文帝时跻身“卢崔郑王”四姓高门、以王维和被武则天斗倒的王皇后等为代表的太原王氏都宣称是他的子孙。
这样一位军事与政治兼修、勇猛与韬略俱备、谋国与谋身皆精的神级存在,后人恐怕还是太低估了。
——《河岳沧桑》第二卷第4.2节:富平猛将
#富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