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寒星双庆男耕女织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农耕文明的生动写照,过去,织布机几乎家家都有,妇女也基本人人都会织布。历史的车轮走到今天,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织布机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对于现在很多上了年纪的人来说,织布机可能是永不磨灭的记忆,而对于年轻人来说,织布机可能只是在影视剧中见过,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美原镇鸿雁村缑彩侠老人家中,去看看她家的老物件——百年织布机。“七丈地,八丈宽,中间坐个女郎官。脚一踏,手一扳,十二个环环都动弹。”当我们见到缑彩侠老人的时候,只见她手脚并用,双脚有节奏地一上一下来带动织布机子,经线、纬线靠着梭子的牵引来回穿梭,如此的动作不停地反复着,织成的布在一点一点地变长。缑彩侠这叫枣杆,提的这是绳,这绑的绳框,这是提综杆,这是机担子,这是压交棍,这是踏脚,这是腰轴棍,这是绊机子棍,这是搁头板子,这是盛子,这是卷铺,这是穿踏脚的,十几个呢。织布机虽不大,构造确十分复杂,每一个零部件都有着其独特的使命,正因为有着它们天衣无缝的配合,才会织出完美的布,缑彩侠今年已经87岁了,在她十一二岁的时候,便跟着奶奶、妈妈学习织布。她向我们介绍说,现在用的这台织布机是婆婆家的,由于之前她就会织布,一进婆家门,她就开始为一大家子老少织布,床上铺的、身上穿的,十几口人的衣服全靠老人没日没夜的织布。缑彩侠到这虚岁17,进了门就是纺线、浆线,织布,晚上都织布,织过白布,花花布,织过床单,自己用,铺的,盖的,给孙子们做衣服,都是靠着这台机子。缑彩侠孙女我身后的这台织布机可以说是为我们大大小小的人织穿的、用的,我手里这条床单,也是当时我上初中的时候用的,也是用这台织布机织出来的,现在工业化生产比较快,大家也慢慢的不用土布了,但是我们家外婆、母亲还在织这种布,现在主要织一些抹布、床单,给儿孙们留着,我平时也会去学一下,学一些技艺教给我的孩子,也算是我们中国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把它传承下去。缑彩侠老人告诉我们,织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说织布是一项工程一点也不为过,“半尺布,一里路”一团轧好的棉花到上机织布要经过搓节、纺线、拐线、浆线、染线、牵线多道大大小小的工序,每一道都费时费力,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熟练。在她年轻的时候,一天最多可以织9米长的布,不过当时社会环境不好,家里人又多,即便是自己没日没夜的织布,也仅仅够给家里用和孩子们穿。缑彩侠织床单,织白布,给娃娃们纳衣服,白布,在家里搞生活,没有这,凭啥的生活呢。凭着纺线、织布养活一群孩子。这台织布机虽然已经一百多年了,但在缑彩侠老人的手中仍然熠熠生辉,现在,即便已经不需要再给家人织布做衣服,老人还是用她来织一些抹布,除了自家用,还将多余的送给邻里。时光流逝,现代化的织布机发展日新月异,现代印染工艺也是巧夺天工,但在缑彩侠心中,织布机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地位,因为织布机上有着她浓郁的人生印记。缑彩侠舍不得,就让女子学,还想让孙子学,叫娃学习一下,娃大了还知道给他的孩子们说,这是谁教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6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