湳水之纳林河、黄甫川考略

陈出新/文

内蒙的土地总是辽阔,辽阔的土地充满神奇,更是塞满着华夏文明的密码符谶。以前人们总认为划归内蒙古境内的河套地区应该是游牧的天堂,文化之分野,其实,这是一种十分短视的历史局限。不说远古,但就有史的记载与散落在今天河套地区的大量城郭遗址,完全可以判定,距今多年前的龙山中晚期,开发定居此间的先民,早已是农耕与陶,建筑及青铜制作的高级种群了。在一个有序,安定的空间、地域中生存,年有余粮,养存家畜,谁还会做风餐露宿的流浪牧民?将河套做成游牧场的概念,完全是蒙古部落称强世界的强加,距今也不过六七百年的历史。如果随便叫醒一位千年以上的睡民,你让他承认自己祖上是游牧出身,恐怕连他自己也十分吃惊,怀疑你们这些人知识成色太过浅陋,无礼貌地怕怕人。

我的这次鄂尔多斯之行,虽说为自己开启放假模式,可是内蒙地界的古韵诱惑十分强大,致使每日行程四方,脚踏文明古遗不漏。栉风沐雨哪天不是远古地阳光晒暴,情投意合哪处没有文明印迹地发现!

年8月1日清晨,朋友皮肤科专家李寿甫大夫驾车去准旗薛家湾镇坐诊,将我临时安置于距离纳林村两公里处的“葫芦坝山荘”。吩咐友人食宿后,他继续赶程。偌大的乡村野景有水坝可供垂钓,游泳,有时鲜水果釆摘大棚。整个滩涂柏树葱郁,向日葵成块连片,金黄闪耀,一派丰收在望地美景。川道两岸东依田畴,庄稼茂密绿森,民居村舍掩隐其间。西边则为沙梁赤土,显示十分硬朗荒凉。经打听,这就是著名的纳林河。

纳林河乃内蒙之名,以三千年古镇的纳林命名。纳林河源自达拉特旗的马场壕川掌即坝梁,一路向南出省经陕西府谷的古城,黄甫流入黄河,于是,沿途群众又将纳林河府谷段叫黄甫川。黄甫川源远流长,贯彻内蒙的点晴之乡——达旗与准旗,连接府谷的富庶之地古城,麻镇,黄甫。而这一条黄金大道又是历史上“走西口”的致富坦途,曾经成就过无数巨商大户奇迹,多少风云影响人物,所谓“金黄甫”“银麻镇”的美名也与其血肉相连。

没有黄甫川绝没有中华北方近代史的活跃与丰富多彩。黄甫川或是纳林河之所以神釆飞扬,其定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一个统一的名字更加响亮。据历史地理大家史念海教授考证,《水经注》里的“湳水”者,即纳林河、黄甫川是也。史先生依据《水经注》“湳水出西河美稷县,经西河富昌县城南”的描述,又根据湳水流经地望、地形以及古城遗址的符合对应,因此判定,汉时美稷县位于今准格尔旗纳林镇之“旧城”(现已改为沙圪堵镇下辖的一个村),当地百姓称之为“红城子”。富昌县即为府谷县古城乡的“前城”遗址。此二县当时均属汉“西河郡”管辖,是西汉政权重要的门户大邑。而我之感兴趣的是“湳水”名字的由来,特显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不经意间的无比重量级别。

众所周知,中国古人对山川地理的命名尤为慎重。因而,说到“河”只有黄河与之匹配,代表着江河众多的特殊地位。至于其它同样是河是江的流域水系,一律以地貌地概或因袭名之,断不准后缀以“河、江、水”,等级森严到让人无奈地望而叹之,虽有不平之气但却无以出声之质疑。既然“河”是一票难求,退而居其次,在名之后冠以“水”总觉不是什么难事吧?错了,在中国古代的河域堪舆典籍中,水名之后能带“水”的也是少之又少,如陕西省的河流细数不下百余条,但是,能以“水”相称的陕南只有“汉水”,关中“渭水”,陕北分得三条即“圁水”“奢延水”与流经府谷境内的“湳水”。比对之下,我们发现河名得水者,必须具备水系发达,流向曲折但终以入“河”入“江”成大统。另外,以渭水为例,首先它是黄河重要支流,常年水注,湍流不息。二、由于水泽丰茂,地气湿润,必然是有利于先民初创,选择聚居产生文明的最佳活动场所。三、之所以被称“水”者,一定是引领人类迈向辉煌的福地,无论过去还是未来的预示,它终将会是影响历史带动区域发展走强的名流之注定。汉水归入长江,冲击出广袤而富饶的江汉平原,从而产生出独特又丰富的楚越吴文明,避免了中华民族单一而缺少生动的文化组成。渭水对中国人礼仪制度,典章文武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文明一贯性,三千年无中断,主要功绩应该记於以“渭水”流域为中心成长壮大的周王朝。陕北的圁水即神木“秃尾河”,流经万千年不断,著名史前文明都邑大郭“石峁遗址”就矗立在其东岸山丘之巅。“奢延水”即“无定河”,因其出没或沙或壑或林或无等变幻无常,曲折历尽直奔黄河而名。但是,它的归属却决定着国之荣辱与分界,从来为国士良将誓死之见证,“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绝对够悲够壮够气派。

那么,湳水的够足够量又是如何?据长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6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