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手足癣哪个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zjft/210630/9125676.html

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周六,从早上到傍晚,纷纷扬扬的大雪漫天飞舞,下个不停。学校周围的大山都“唯余茫茫”,西边的顺阳河也“顿失哗哗”。不用去看,厚厚的积雪肯定封住了下山回家的路,我不得不拿定主意,安心地待在学校,和这银装素裹的大山一道度过这个周末。当然,奉献在青兰初中的所有教师也都不得不打消回家的念头,守在各自宿办室的炉火旁。

陈老师是学校的常住户,也是我们大家都敬重的教育前辈。夜幕降临,我处理完手头的工作后,觉得时间尚早,便端了一杯茶水,转到陈老师宿办室闲聊。

我和陈老师围坐在火炉旁,无所顾忌地东一句、西一句地闲谈起来。“陈老师,我去年刚到咱学校不久,就听其他老师说您是河南人,也是咱陕西省的劳动模范,我当时听了很佩服,觉得您很了不起。”陈老师笑了笑,说:“是的,我老家在河南清丰县,我们那个村叫陈纪庄。你嫂子和三个孩子在老家。”也许是铁炉子里柴火太旺,陈老师一边解开他那棉大衣纽扣,一边对我继续说到:“我是八五年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的,那是我们国家首次在教育系统评选劳模。”“那个劳模奖章一定是金质奖章吧?”我笑着对陈老师说。我话音刚落,只见陈老师起身,在他炕头的一个箱子里翻出了一个精致的小盒子,对我说:“这就是给我颁发的劳模奖章,我很少拿出来的,可能是镀金的吧?”是的,我和陈老师相处一年多了,陈老师从没有在我面前说他是省劳模,更没有把他这枚劳模奖章拿给我看过。我激动地双手从陈老师手中接过那枚奖章,轻轻地捧在手中,仔细地看了起来。因为时间太久,我只记得那枚奖章样式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有些军功章样式差不多,至于那枚劳模奖章的具体样式和上面的文字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我可以肯定的是,那枚劳模奖章拿在手里的确很沉,我说的“沉”并不是形容词沉甸甸的“沉”。陈老师从我手中接过奖章,放回原处。冬夜漫长,在我带着好奇心的追问下,陈老师破例对我讲起了他的往事。陈老师那晚与我推心置腹,谈了很多,我大概了解了他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的前前后后。

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历史原因,陈老师告别家乡——河南省清丰县,来陕西渭北投亲。后来,落脚到富平县原赵老峪乡十二盘村。因为陈老师初中毕业,在十二盘村,甚至是整个赵老峪乡都算是最有文化的人,加之当地严重缺教师,于是,当地村民一致同意让陈老师给村里娃娃教书认字。这样一来,陈老师不但在当地站稳了脚跟,还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陈老师很是感激。听陈老师说,当时村里根本没有学校,他就在一面窑洞里给孩子上课。那时,山里人家家都穷,他就一边给孩子教书,一边带领孩子挖药材、割条子、编荆芭,以多种方式搞起了勤工俭学。他甚至在村干部的支持下,带领学生开荒种地,在无法耕种的山坡地上栽种刺槐,让学校也有了一片刺槐林。经过几年的辛勤劳动,学校有了不小的收入。陈老师后来担任了十二盘学校的校长,作为校长,陈老师一心为公,清正廉洁,所有收入都用在了接济学生和发展学校上。为了切实减轻当地群众的经济负担,陈老师对所有学生实行免费入学,免学费,免课本费,甚至连学生用的草稿本都是免费提供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对学校的所有学生实行免费入学,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虽然十二盘学校是一所规模不大的学校。那些年,秋季淋雨很多,山体滑坡、窑洞坍塌的事故时有发生,为了学生的安全,陈老师在带领学生继续勤工俭学、增加学校收入的同时,经过和村干部积极协商,他下决心要另寻合适的地方,给十二盘村建一所学校。陈老师发誓要把学校从窑洞里搬出来,给孩子提供更加安全、明亮、舒适的学习环境。在勤劳朴实的十二盘村民的大力支持下,陈老师跑前跑后,一手规划,组织匠人和土工,在确保建校进度的同时,陈老师也利用课余时间到现场查看,确保质量。经过陈老师的艰辛付出,在十二盘村的一个平台上,几座土木结构的教室和教师宿办室巍然屹立,一所崭新的学校终于建成了。拮据的经济现状,在当时情况下,陈老师不可能用砖或水泥硬化学校。于是,陈老师就带领学生就地取材,搬运青石板铺学校内的道路。陈老师这一壮举,彻底结束了十二盘窑洞学校的历史,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通过勤工俭学实现了学生上学免费,通过自力更生建成了一所学校,这样的善举和壮举,发生在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的山区,又是在一位来自外乡人的手中实现的。一传十,十传百,陈老师的事迹传遍了赵老峪的大山,也随着山风传到了山外,传到了富平县城。教育局的人参观来了,《富平报》的记者也采访来了,各级政府的领导也来了。一下子,陈老师的事迹不胫而走。在时任赵老峪乡党委主要领导的极力推荐下,陈老师受到了富平县政府的表彰,并在教育系统发出了向陈老师学习的号召。年,国家首次在教育系统评选劳动模范,还是在时任赵老峪乡党委主要领导的极力推荐下,陈老师的事迹感动了省上来赵老峪十二盘学校实地考察的领导,最终同意富平县上报陈老师参评省劳动模范。据陈老师说,除他之外,富平当时还报了一个扎根山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一位老师,但陈老师是河南人,作为一个外乡人,扎根山区几十年,又做出了如此突出的业绩,多方权衡,最终确定陈老师参评陕西省劳动模范。这不光是陈老师的光荣,也是富平教育系统的光荣。当年,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以《山那边那片刺槐林》为题,宣传报道了陈老师的先进事迹。作为中共党员,陈老师又被评为陕西省党代表,这样一来,陈老师又多了一个身份,名气更大了。那些年,一名山区的小学教师能够参加省级党代会,那是叫人很羡慕的一件事,于是,陈老师的光荣事迹在富平教育系统又引起了强烈反响。

我和陈老师的第二次深谈还是在一个晚上,不过那是年麦收后、暑假前的一个晚上。那段时间,陈老师情绪不大好,因为他的妻子病情严重。陈老师的妻子我是见过的,陈老师曾经把她和小儿子从老家接到学校住过一段时间。陈老师的妻子贤淑文雅,待人温和,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贤妻良母。当时,陈老师的小儿子好像十几岁的样子。陈老师在和我闲聊时,透露出他准备调回河南老家。陈老师说,几十年了,愧对妻子和儿女,现在也五十多岁了,快退休了,在这里也不可能有大的作为了,妻子身体不好,是该叶落归根了。是啊,我和陈老师在青兰初中相处三年,我觉得在陈老师的身上,他具有河南人艰苦朴素、热血忠义的优秀品格。几十年来,陈老师告别故土和妻儿,独自一人扎根在赵老峪山区,和当地村民打成一片,把自己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山区的教育事业,令人敬佩,令人感动。如今年过半百,加之家中遭难,是该回到故土,尽一个丈夫、尽一个父亲的责任了。但对一个普通教师来说,要调动工作,绝非易事,更何况陈老师是要跨省调动,谈何容易。无奈之下,陈老师给时任河南省委主要领导写了一封信,连同他的劳模证书复印件一并寄出。原来,时任河南省委的那位主要领导曾经担任过陕西省政府主要领导,刚从陕西调到河南不久。听陈老师说,那位河南省委主要领导很快就回信了,大意是说省委已经向清丰县发去了信函,要求无条件接收陈老师,并要征求陈老师的意见,安排合适的工作。令陈老师没有想到的是,河南省委那位主要领导明确指示清丰县,陈老师调回河南老家后,继续享受省级劳模待遇。我可以看出,陈老师说这句话时,眼含感激的热泪,我的内心也深受触动。那时那刻,我的脑海里慢慢浮现出了一个高大的党的高级干部形象,我也从这件事上第一次感受到了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的博大胸怀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

那年暑假,我从赵老峪青兰初中调走了。陈老师特意赶到我办公室,一边和我闲聊,一边帮我收拾东西。不久,可能就在那年年前,陈老师也离开了他奉献了青春和才智的赵老峪山区,回到河南老家去了。当时交通不便,更没有手机,相互联系很不方便,因此,从那以后,我和陈老师天各一方,再也没有见过面。

在我的印象中,陈老师近乎是完人。他心有大爱,把自己的青春和才智无私地奉献给了赵老峪山区的孩子们,他虽没有走出过大山,谈不上桃李满天下,但他的学生遍布赵老峪,培养了赵老峪山区有些家庭至少两代人;他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从不马马虎虎。我是见过陈老师的备课本的,书写工整认真,字迹清秀,在他教的政治教材上用红笔圈圈点点,足以说明陈老师善于思考,是在用心备课的;他吃苦耐劳,清正廉洁,啥苦都能吃,啥活都能干,以己之力,带领学生勤工俭学,让所有学生享受免费就读,发展学校,成就学生;他多才多艺,缝缝补补,烧菜做饭,无所不能,还拉得一手好二胡,唱得一出好豫剧;他待人温和,诚恳忠厚,深受同事和学生敬重,陈老师身上有劳模的光环,况且每年都有县委或县政府主要领导登门慰问,但陈老师总是低调内敛,从不高高在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陈老师感人至深的事迹和对富平教育事业的突出贡献永远载入了富平史册。在《中国共产党富平历史大事记(—)》一书第页,有这样一段话:“10月21日至10月25日,县委县政府召开县乡两级干部会议,余人参加。……与会人员还听了马胜利的报告录音和本县三个模范人物王康身(县奶山羊办公室主任,省劳模)、陈郭俊(赵老峪十二盘小学教师,省劳模)、王黛君(县医院护士长,省劳模)先进事迹介绍,观看了老山英雄事迹的报告录像。”青山不会忘记,曾经有一位来自河南省清丰县的外乡人,他十几岁告别故土,别离家人。几十年来,他把自己的青春和才智奉献给了富平北部赵老峪山区的教育事业,无怨无悔,成就非凡。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就是令赵老峪山区人民至今都念念不忘的陈郭俊老师。陈老师,您还好吗?

作者简介

刘忠虎,笔名卧山君。生于年6月,陕西富平人,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渭南市作家协会会员、富平县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随笔《心路历程》,出版诗集《心雨流年》,散文集《守望湖北窑》。

END长按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