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专家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930/09073071708.shtml

粮 食

作者/党卫东 

北方产小麦,南方产大米。小麦颜色呈土黄色,吃小麦的北方人生出个阳刚模样。大米出自秀丽的南国水乡,吃大米的南方人自然生出俊逸婀娜的身姿!就连说话的腔调也分出个高亢和低媚的不同。

生长在黄土高原的人,吃小麦面做的饭馍长大,肠胃自然有了对面条和白面馍的依赖!

小麦是上天赐予这片土地的礼物,它养育了一辈又一辈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

“十月路上牛喝水,谁不种麦谁发悔。”“麦收八十三场雨”,这些俚语农谚经过祖祖辈辈流传下来,根植于农人的骨髓。

秦川牛是黄土地上的大功臣,它有着黄土一样的毛色,有着坚韧的耐力和用不完的力气。牛一样的庄稼汉在这黄土地上死了活了、哭了笑了,把苦当饭吃,把土地当花一样绣!

金秋,在木耧的咣当声里播下粒粒种子,也播下农人的心事。农历八月十月的两场透雨是来年丰收的基础,这麦苗分蘖扯行,深扎根儿,吸收水与养分,进入一冬的养精蓄锐的冬眠。冬季下的几场雪,对农人来说,那下的岂止是雪,那是老天降下的白面馍!是给农人吃的定心丸。

开春,麦子返青、拨节、抽穂、扬花、灌浆。单那扬花就得好多次,麦子是耐旱的,它有顽强的生命力,麦子的毛细根要扎下几米深的黄土下,它努力地吸收每一个水分子,结出一粒粒金子般珍贵的麦粒来!

“蚕老一时,麦熟一晌。”金黄的麦浪拍打着远山,一场三夏战役在算黄算割的催促下打响!

五月,西南风起,若是碰上大风,便找根丈二椽两边拴上绳,两人来回拉上几趟,一片成熟的小麦便暂时卧倒,以免被风摇落到地里,让一年的希望化作泡影。

龙囗夺食,颗粒归仓!这时候是绝无闲人的:壮年男女挥镰收割、拉运,老年人或烧水、或套碌碡碾打。就连孩子也加入到拾麦穗的行列,表现好的还有钢笔本子的奖励。得到的就如立功的将士,心生无比的自豪。忙假过后学校还组织捡麦粒的行动,孩子们顶着烈日,在地里一颗一颗如鸡一样从土里捏拾麦粒。为了完成任务,偷懒的孩子会从自家麦囤里舀上一碗交差,这可不敢让父母发现。一旦被发现,轻则训斥,重则一顿饱打!对于黄土高原上的农人来说粮食成了天大的事!

白面馍仅仅是在麦罢后一两月才能享用的。红苕、玉米成了口粮的补充。冬春两季,我们的父辈便结伴拉上北山青石錾的门礅石、瓮盖子去渭河平原的泾、三、高换粮。在那个多数吃不饱还高喊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队长前一天开会,三令五申不许违反上边的规定,第二天鸡叫头遍自已第一个拉着千斤重的架子车出发了。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一家子人等着粮食来填饱肚子哩。

尤其在二、三月青黄不接的时候,没粮食吃的人家上顿下顿煮玉米刺荆充饥。

有多少山前的姑娘,嫁到山里面去,图的是山里地土宽不缺粮、不饿肚子。

大人常说:“有粮就有势!”没有挨过饿的人是不会有这样的体会。那时候吃馍时掉在地上的馍渣,一定要捏起填到嘴里的,上了年纪的人吃完饭是要舔碗的!

传统农业时代的先民们,千百年来,总摆脱不了缺衣少食的困惑,年馑时易子而食,卖儿卖女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就连平日里见面问候都总是那句:“你吃了吗?”以至于每一个传统节日都与相应的吃食关联,过节走亲戚要蒸上油馍、花卷算作最好的礼物。孩子们梦中都盼过年,过年时能吃上平常很少吃的白面馍。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小麦产量大幅度提高,加上农业人口大量进入城市从事二三产业,吃粮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一饱不能忘了千年饥!粮食仍然是国家的战略物资,轻视粮食生产是一种短视行为,浪费粮食更是对祖先的不敬!

爱惜粮食应从自身做起,从光盘行动开始!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作者简介:党卫东,竹语堂主人。年5月生于富平县老庙镇。喜欢书法、诗词。书法作品多次参展、入选作品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