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和县教育局围绕教育民生,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聚力十项重点,巩固教育脱贫攻坚取得的丰硕成果。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努力建好群众家门口的学校
为了保障学生就近入学,富平县始终坚持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按照“做大城区做强镇区做美乡村”的思路,先后投入20亿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在城区,新建职中1所、初中1所、小学3所、幼儿园6所、改扩建9所,增容义务段学位个。在乡村,利用薄弱学校改造项目,新建改扩建乡村寄宿制和薄弱学校95所,其中涉及乡村小规模学校8所、贫困村学校28所。基层学校教学一体机、师生电脑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装备齐全,水厕、淋浴、取暖等基础设施得到完善,绿化美化同步到位,电力负荷升级达标,校容校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创新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发展活力
一是坚持以机制用好人才。通过农村特设岗位、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政府购买服务等途径每年常量补充教师不少于名,年以来共招聘补充教师人。完善了骨干教师培养体系,培养了一支名的骨干教师队伍。与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等高校及江苏丹阳、四川绵阳、福建闽侯建立了教师培训、教师跟岗机制。积极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和交流制,实施乡村紧缺学科教师无校籍管理和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实施“大学区”校际联盟,完善山区及边远地区教师积分流动机制,推动城乡、平原与山区教师对口支援、优势互补。
二是坚持以待遇留住人才。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落实了教师乡镇工作补贴,落实了乡村教师阶梯式生活补助,设立了班主任津贴。边远山区教师每人每月增加了元的奖励性绩效工资以及菜金、交通补贴。职称评聘评优树模向乡村学校倾斜,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鼓励更多的教师扎根乡村、服务乡村。
三是坚持以典型引领人才。树立了田江寿、卢玲等先进典型,涌现出了万小妮、韩晓蕴、贾艳等模范教师。县委、县政府每年投入万元设立了教育发展基金,表彰奖励教学管理和质量提升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唱响了质量主旋律,弘扬了师德正能量,激发了队伍活力。
提升数据精准度确保资助政策全覆盖
精准资助是精准扶贫首先要做好的工作,要确保孩子不因贫困而辍学。为此,18个中心学校划片包校包村,一线学校通过发放问卷、走村入户、家访谈话多种方式调查,按学籍建立了校级信息台账。县局依据“三系统一平台”(陕西省精准资助系统、国家资助子系统、学校学籍系统与陕西省脱贫攻坚数据平台),按照户籍、学籍两个数据来源,经过比对完善了四级信息台账。年春季学期,我县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人,其中县内就读人,县外就读人。
织牢控辍网络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零辍学
落实“七长责任制”,对残疾学生建立信息登记制度,形成了随班就读、特教学校就读、送教上门等控辍保学工作方式。年春季学期,全县6-15周岁适龄儿童少年共有人(含县外就读人),残疾儿童少年共有人,特殊教育学校就读95人、送教上门学生人、随班就读人、康复机构治疗5人。全县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零辍学。
一是明确职责,层层落实。县、镇、校都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控辍保学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会,县政府与教育局、县政府与镇(街道)政府、教育局与各学校、镇(街道)政府与村、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家长等层层签订了控辍保学“七长”责任书,明确职责,夯实责任,多方联动,精细推进,建立健全了控辍保学责任体系。
二是构建体系,机制推动。为确保控辍保学措施落地实施,结合实际,县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富平县做好疑似失学儿童情况核查和劝返复学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县教育局先后印发了《富平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工作的通知》《富平县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工作十项制度的通知》等文件。建立完善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相关表册,建立台账,建立信息动态监测机制,明确专人负责每月“控辍保学”开展情况的汇报工作,建立控辍保学工作群,坚持周查月报,每月底汇总上报《陕西省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情况统计表》,排查中发现学生有异动的学校,及时摸清学生情况,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若有学生离校立即劝返。
三是科学管理,考核驱动。纳入考核管理。县教育局把控辍保学纳入学校常规管理和教学常规管理,坚持“学校日常自查,镇办定期检查,县局随机抽查”制度,把控辍保学工作作为对义务段各学校年度责任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发挥考核的向好引领作用。织牢控辍保学网络。教育局定期深入学校,定点督查,不漏一校;镇村动态监测,不漏一户;学校走村入户拉网式排查,不漏一生;各方齐抓共管,织牢控辍保学网络,做到“县不漏镇,镇不漏校,校不漏生”。典型带动示范引领。县政府、教育局每年对在控辍保学工作中做出成绩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树立典型,营造氛围,全方位推进控辍保学工作。
坚持立德树人推行精准帮扶育人导师制
持续延伸“三秦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专项行动,着力构建物质资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长效机制,在全县推行精准帮扶育人导师制。从指导思想、帮扶对象、帮扶内容、帮扶举措、阶段划分、工作要求等六个方面对精准帮扶进行了详细的安排部署,建立宽领域的结对帮扶工作体系,构建多层次的结对帮扶工作模式。积极开展“走进家庭,携手育人”的师德实践,全面落实市教育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