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到医院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孙海华

金秋十月,中国“柿子之乡”富平迎来了收获季节。火红的柿子,灯笼般挤挤挨挨挂满枝头,采摘、剪蒂、装箱、拉运……繁忙的柿农们辛勤劳作,柿园里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又到柿子采摘季节,“中国柿子之乡”富平县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图为曹村镇太白村柿农忙着晾晒柿果,制作柿饼。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孙海华/摄

昔日的富平,并非如此。作为典型的西部地区,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曾是富平的标签。时光追溯至改革开放初期,富平县的GDP仅为2.1亿元、人均GDP只有元/人。

如今,这两组数据和人民生活一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富平县GDP和人均GDP分别上升至.48亿元和元/人——分别增长68.8倍和54.8倍,高于全国总体水平。

这样的变化,源于富平“始终坚持的绿色发展理念”。“百城百县百企”调研组在调研报告中评价:十八大以来,无论是在乡村振兴、工业发展,还是在改善生态人居环境上,富平县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努力摸索脱贫攻坚与绿色发展的协调之路,“在西部县域地区的发展中颇具有典型意义。”

25万亩柿园,支撑绿色优势产业

50多岁的农妇田养芹,种植柿子已有年头。除了家里的七八亩柿园,她的两个儿子还办起网店,收购乡亲们的柿子加工成柿饼销售。仅靠柿子这一项,家里的年收入就有几十万元。

又到柿子采摘季节,“中国柿子之乡”富平县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图为曹村镇太白村柿农忙着晾晒柿果,制作柿饼。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孙海华/摄

田家所在的富平县曹村镇,地处八百里秦川东北部的渭北高原,是远近闻名的柿子优产区。这里出产的富平尖柿加工出的柿饼,个大、霜白、软糯香甜,近年来不仅畅销大江南北,还出品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深受消费者青睐。

在田养芹的记忆里,过去,这样高品质的柿饼只能放在自家瓮里,“根本没想着能卖出去”。当地曾有“柿树不成园”的说法,柿树只在房前屋后、沟埝崖边散种。直到改革开放后,农民种地有了自主权,柿树才开始广泛栽植。

即使如此,因分散种植、销路不畅,这里的柿子也卖不上好价钱。直到近年,柿子被纳入富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对象,这一传统优势产业得以快速发展。

针对柿子产业,富平县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着力打造“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绿色化发展”的新格局,先后出台多项举措,以激发农户的种植积极性。

在富平,栽植柿树可享受政府补助,还能申请专项贷款。专家工作站、技术服务队的成立,也聚集起一批农科专家,围绕柿子展开新品种研发、新技术推广、新品种选育,还手把手指导柿农种植加工。

传统的柿饼制作,要经过手工去皮,天然晾晒、手捏、潮霜等工序,至少四五十天才能完成。“现在,采用现代化生产技术,3秒钟就能完成一个柿子削皮,不到一周就能做好柿饼。”富平县林业局工程师王景岗告诉记者。

年,集柿子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永辉现代农业公司在富平建成投产,最新引进的国际先进设备实现了柿子全自动削皮、人工智能烘干,全程无菌化清洁加工,实现了富平柿子的产业升级。

在政府主导下,零散作业的农户在“合作社”中实现了有组织、有分工的产业化经营。与电商的合作,更让富平柿子、柿饼的销售驶上快车道。

目前,富平柿子平均亩产可达斤左右,加工成柿饼后,收入翻一番,亩产值达到3万元。柿子系列产品也随之兴起,冰酒、醋、茶、点心、面膜等相关新产品接连问世,打入市场。

如今的富平,柿子种植总面积达到25万亩,产值10亿元以上,已成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柿饼加工、销售集散地。又逢柿红季节,富平柿子节再次如期举办,来自国内外的柿子专家、销售客商、电商平台云集富平。游客也纷至沓来,品鲜柿、赏美景、逛农家,领略独有的富平柿文化。

湿地治理,恢复母亲河往日生机

白鹭、沙燕、野鸭……成了石川河最美的风景。石川河是富平的“母亲河”,她曾因被过度开发而“遍体鳞伤”。

上世纪70年代,上游筑坝蓄水,石川河水开始季节性断流。上世纪90年代,砂石场盛行,河床被挖得面目全非。此后多年,由于工业污染、疏于管理,河道污水横流,垃圾堆积成山,石川河变成了人过掩面的臭水沟。

直到富平县制定“四大发展目标”,生态环境治理成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年,石川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启动实施,该工程被列入国家林业局批复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试点。

治理石川河既是一项生态工程,更是一项民生工程。“还群众以蓝天白云,让群众尽享青山绿水”,是县委、县政府对石川河的期待。这个总投资8.8亿元的治理项目,采取“湿地建设模式”,遵循“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原则,目的是为了确保恢复石川河的原始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

综合治理后,富平县的母亲河——石川河再现往日生机。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孙海华/摄

在相关镇、部门各司其职、高效联动下,石川河治理成效很快显现。10月19日,记者站在石川河支流的温泉河畔远眺,水清草绿、碧波荡漾,集健身、游乐、观赏于一体的石川河湿地公园已成为富平的绿色长廊,生态纽带。

石川河综合治理的成效很快显现,各类水鸟成为这里最美的风景。(富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石川河城区段二期治理,以及过境余下32.2公里综合治理也已开工建设。”富平县住建局副局长孙三九告诉记者,石川河两岸的土地,还将通过流转等方式提供给当地农户,用于柿林种植、奶羊养殖等,更多群众将依托石川河发展循环农业,带动致富。

综合治理后的石川河恢复了往日生机。(富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未来3年,石川河出境断面水质将达到Ⅳ类及以上标准,不断流天数将超过天。”石川河河长、富平县委书记郭志英表示,届时,富平县的植被覆盖率也将增至11.46%,石川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将更加秀美。

综合治理前,由于疏于管理,石川河河道里的垃圾堆积成山。(富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美丽乡村,为村民建起宜居家园综合治理前,由于疏于管理,石川河河道里的垃圾堆积成山。

在富平县城南5公里的新庄村,村民钱华艳在短短几年间,亲身感受到家乡的改变。正对家门的垃圾场,变成了铺有塑胶地面的运动场;坑洼不平的村道,修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

美丽乡村建设,是富平“绿色发展”的又一核心内容。按照“每个村有一个科学可行的发展规划,一项特色鲜明的支柱产业,一个文明和谐的居住环境”的总体思路,富平人正创造着“天蓝、地绿、水碧、山青”的宜居环境,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记忆”。

“村庄空院建游园、农户门前建花坛、家庭院落建绿地”,是新庄村建设的基本思路。除了美化、绿化、亮化,村里还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定期打扫,实行门前“三包”,制定卫生保洁长效制度,每名村干部实行包片制,做到垃圾日产日清。

如今的新庄村,绿树随风摇曳,文化墙五彩斑斓,四合院样式的村委会,花园般的湿地公园,处处彰显着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变化。“村容村貌的改变不是全部,建设美丽乡村还要让村民享受到绿色发展带来的红利。”新庄村村主任韩富吉告诉记者。

根据村情,新庄村规模化推广种植大棚葡萄、樱桃、草莓,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仅农业园区一项,就带动村民人均收入年增近千元。

如今的富平,围绕“一村一品”“一镇一园”产业布局,已探索出“乡村旅游+互联网”、“产业园+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多种模式,中合村“红色旅游”、马家坡“农业旅游”、西仁村“产业观光园”等项目,构建起了农业、旅游产业相得益彰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