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在河北、山西一带的日军出现了反常一幕,他们在作战装甲车上用中文写着一句明显的标语:“专打旅。”这是什么情况呢?
先来了解一下旅的前身,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31军在陕西省富平县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师第旅,全旅约人。师的师长是刘伯承元帅,旅长是大名鼎鼎的陈赓。
日军如此“痛恨”旅,肯定是陈赓将军痛揍了他们。查阅资料发现,旅在神头岭附近打出了一场漂亮的“游击战”,而且在这场战斗中,陈赓还一反常态的“违背了兵法”……
为什么要打“神头岭伏击战”年初,山西正面战场国民党军反攻太原的计划失败,愤怒的日军开始向山西南部、西部发起进攻。日军此次作战进度非常快,平汉线日军配合太原20师团相继占领了长治、临汾,继续向黄河渡口推进。
日军来势汹汹,为打击日军嚣张气焰,配合友军部队作战,八路军师准备打击侵入山西东南和占领长治之敌,在邯郸到长治的大道上寻机歼敌。
早在2月上旬,旅就实施了一次诱敌作战,歼灭日军井陉警备队余人,我军也伤亡多人。
这场仗打的战损比是1:1,这让师师长刘伯承十分的心痛,因为这次作战牺牲的大部分都是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因此,刘伯承一直在酝酿一次复仇的机会……
一次机会,刘伯承在缴获日军对山西东南“九路围攻”的部署文件中,他发现日军师从邯郸、武安、涉县等地进攻临汾时,有一条必经之路“邯长公路”,这里经常有日军运输辎重的汽车和马车。
根据这一情况以及“日军一处被袭,其他日军必来增援”的战场经验,刘伯承决定再来一次“围点打援”,狠狠地敲他一下子,争取取得较大的战绩。
在详细筹划之后,师定出初步计划,决心以旅团为佯攻的部队,去假意攻打黎城,然后吸引其他方面的日军来支援。以旅(辖团、团)和师补充团在神头岭地区严密设伏。
旅领命之后,陈赓立即组织人员召开战前会议,研究具体的作战方案。
会议室里,大家围在地图前面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作战计划,最终决定在“神头岭”附近进行埋伏敌人。
因为在国民党下发的地图上,神头岭两侧是陡峭的高地,中间的山谷就是日军辎重必过的“邯长公路”。
众人情绪高涨,都认为神头岭的地形非常适合打埋伏。可是,一旁的旅旅长陈赓十分冷静,他突然对众人说道:
“神头岭的地形你们都实地去看过了?”
“旅长,地图上不是标的很清楚吗?”
“不行,我们不能打糊涂仗。”陈赓冷静的说道:“命令!营级以上干部到神头村附近现场勘察!”
众人到达神头岭附近之后,所有人都被惊的目瞪口呆,冷汗直流。
原来神头岭附近地形与地图上完全不符,地图上公路从沟底通过,而实际地形却是在光秃秃的山梁上,且山梁较窄,路两侧几乎没有隐蔽物,只有国民党进行的简单的工事。
神头岭这种地形不但不便于大部队隐蔽,攻击队形也难以展开。公路北侧虽有深沟,但不便于预备队运动,敌居高临下,反而会使我方陷入困境。
陈赓的“坚持”果然没错,打仗不能只是单纯的依靠地图。他看着眼前的地形陷入了沉思,其他人一时间没了主意,怎么办?还打不打?还有没有其它的伏击地点?陈赓没有说话,继续看着眼前的地形……
当他看到公路两旁约20余米处的国民党军弃用的废旧工事时,心中有了主意。可他的这个主意,让所有人又吃了一惊。陈赓决定:伏击计划不变!继续埋伏!
这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道神头岭的地形不适合打埋伏,为什么还要继续计划呢?这是不符合兵法的,也是不符合正常逻辑的,陈赓究竟要做什么?难道他是另有主意吗?
他对各团干部解释:
“地形不险要,敌易麻痹大意。山梁狭窄我军不便展开,敌人就更困难。路旁的废旧工事,敌人司空见惯,是我军隐蔽依托的好条件,只要伪装好敌人是很难发现的,完全可以达到突然攻击的效果。”
众人听了陈赓的分析,心中才豁然开朗,可这个计划依旧冒险。如果敌人对废旧工事不麻痹呢?如果敌人发现怎么办?所以,不得不说,陈赓打仗不讲章法、敢于冒险。
在全旅统一认识后,旅定下了具体作出“前轻后重、三面夹击”的兵力部署:
1、以第团、第团主力埋伏在路北。补充团在对面鞋底村一带设伏。
2、以一个连向潞城东北方向游击警戒,负责炸毁浊漳河大桥,切断神头岭与黎城之间的交通。
3、以第团3营担任潞城方面警戒,断敌退路。
另外,为便于隐蔽,陈赓令设伏的第团和第团不得变动旧工事上原有的一草一木,甚至踩过的野草都要按风向扶正,每个团、营只留1名干部在外观察。这种严谨细心的隐蔽伪装和充分的战前准备,为这场伏击战奠定了制胜基础。
任务下达之后,旅情绪高涨,尤其补充的新战士十分激动,因为这是他们第一次参加这样大的战斗,他们手中握着梭标、红缨枪等传统武器。
为了打好这场伏击战,陈赓到神头村里看了看,又到各团亲自督促战士们进入阵地。
他鼓励新战士们说:“你们要勇敢杀敌,日本鬼子没有什么了不起,不怕它气势汹汹,只怕我们满不在乎、骄傲麻痹。”
由于这次伏击战十分冒险,在阵地的伪装上,陈赓还亲自指导战士们进行埋伏,他说:“大家不要随便动工事上的旧土,踩倒了的草,一定要顺着风向扶起来,只要伪装做的好就是敌人踩到了我们的头发也不会被发现。”
佯攻开始3月15日傍晚,按照师计划,旅团开始悄悄地向黎城进发,午夜时分到达黎城近郊。团的佯攻可以说是计划的第一步,十分重要。如果伪装不好很有可能会暴露我军的作战意图。
团的团长陈锡联也是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团长,他很清楚自身的担子,团这个“开门炮”一定要打响!打红!
陈锡联带着营级干部到城边观察地形,在城北的一座破庙中设立了指挥所,黑洞洞的破庙从外面看只能看到里面手电筒在不停摇晃,陈锡联在手电光的照射下,指着地图下达作战命令:
“2营全部到城东埋伏,警戒东面的敌人。1营以1连攻击城的北面,从那里突破、登城,2连紧随,乘机扩大战果,3连在后担任掩护。3营为团预备队,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战斗开始…
副团长孔庆德亲自率领1营展开攻城,凌晨4时,在轻重机枪掩护下,1连仅用5分钟就登城成功,可见日军已经骄横跋扈到了极点,他们根本就没想到八路军会趁夜攻城。
1连攻城之后,2连也迅速登城。两个老红军连队攻势猛烈,不到半个小时就打到了日军守备队的指挥部附近。敌人的工事十分坚固,多次进攻都未能成功。
黎城的日军十分谨慎,由于天还未亮,情况不明,日军遭我军突然袭击后,只固守在房院里不敢出来。团自然不会与其硬拼,他们的任务很明确,只是袭击并不是夺取。
所以,1营在歼敌百余人后,边打边返,在上午9时撤到黎城西北部,在郊外围困敌人。
敌人会进圈套吗?在团进攻黎城之前,大家都以为黎城守备军只有几百人,但是后来才得知敌人有上千人。只是因为不清楚情况,敌人的部队才没有全部出动,只是节节撤退抗击。
那敌人会中圈套吗?
在黎城被攻打之后,潞城的日军确实出动了,但根据日军的资料显示:出动的日军并不是前去增援黎城,而是一次正常的辎重输送。只是为了维持敌师的正常补给。
原来,日军在黎城设置了总兵站,用以积蓄粮食和弹药,师团的辎重连队分为三个部分,在黎城、潞城间来回输送辎重物资。所以,这伙日军完全就是执行正常的运输任务,并没有受到八路军攻打黎城的而改变计划。
在黎城遭到攻击的情况之下,敌人的辎重部队依然正常运输,没受一点影响。可见当时日军之猖狂。虽然日军资料的真实性有待商榷,但无论他们这股日军出动的目的性如何,他们都将受到我军的毁灭性打击。
因为他们永远也想不到,八路军早在神头岭为他们掘好了坟墓!
瓮中捉鳖!3月16日上午7时,日军辎重队从潞城出发,稀稀拉拉的运输队伍行走在路上。日军的先头部队行至神头岭的时候,八路军十分冷静、伪装的十分隐蔽。敌人骑兵的搜索最近处距离我伏击部队只有25米,可依旧没有发现我埋伏部队。
敌人路两边那些见惯了的废旧工事,丝毫没有放在眼里,看到没有任何动静,他们便继续前进。我军为打击其大部队,未予拦截,将敌人辎重运输队的前两辆汽车放了过去。
10时左右,敌已全部进入我伏击区!
10时10分,八路军旅指挥所发出了攻击信号,团从敌人前方阻击住敌人,团和补充团分别由公路东西两侧向日军纵队猛冲。
几乎是一瞬间!前一秒还平静如水的山梁,一下子就变成了一座火山,埋伏在两侧的八路军机枪手同时发起了攻击,雨点般的子弹倾泻到了敌人的队伍上,成百上千的手榴弹飞舞在空中…
横飞的弹片,不时闪出的火光,连同滚腾的硝烟与黄土,一下子就把日军的辎重队伍吞没了。
前奏过后,埋伏在两旁的战士们,没等冲锋的命令就冲到了敌群之中!
“冲啊!杀啊!”战士们呼喊着杀向敌人,他们拿着大刀、长矛与敌人进行着厮杀。日军被突如其来的袭击,打的措手不及。短暂的发愣之后,敌人凭借着武士道精神进行着最后的反抗!他们依托车辆、马匹进行进行着反击。
战斗中,团2营8连连长邓世松头部、胸部负重伤,不能说话,牺牲时还挥舞着手榴弹指挥战士们向敌人冲击。
1营1个战士身负4处重伤,用毛巾勒住伤口后又一口气刺死了3个敌人,牺牲时手里的刺刀还插在敌人的身体里。
司号员杜旺保抱着块大石头冲上公路,把一个日军生生砸死在地上;
炊事员老蔡也用扁担砸死一个敌人,夺来了一支三八步枪。
敌人看到伏击的八路军太多,再战斗下去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日军余部拼死杀出包围,向黎城方向逃去。
此时,我军先前放过去的敌人因为赵店木桥被我军团特务连烧毁,所以被迫返回。这伙敌人刚好与逃跑的日军汇合。他们一面还击,一面收容溃兵,等待救援。
日军辎重部队被伏击,黎城的日军很快也收到了消息,两次以火力掩护想要抢修木桥,到都被我军团特务连打退,阻于浊漳河北岸。
但,潞城的日军闻讯立马也赶来增援,在飞机的掩护下,0余日军浩浩荡荡赶来。下午15时,他们就到了神头村,旅以一部担任阻击掩护,主力向神头岭西北方向转移,战斗于16时结束。
山地游击经典战例神头岭伏击战,我军共歼灭日军余人,缴获余支长短枪、余匹骡马及大批军用物资,给入侵山西东南的日军以沉重打击。
“神头岭伏击战”是可谓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游击战术,从佯攻黎城“引敌打援”,到陈赓大胆突破常规兵法“将计就计”埋伏敌军,方方面面都表明这是一场漂亮的战斗,尤其陈赓将军利用敌人心理反常规进行埋伏的战术,十分令人佩服。
陈赓对这次战斗也很满意,他后来回忆说:
“这次部队的确隐蔽得好,事前连当地的老百姓都不知道。当时看着真是壮观,军号一吹,人忽然都出来了,鬼子措手不及,四个钟头就把仗打完了,战场上敌人遗弃的尸体真是漫山遍野。这次敌人的尸体用多辆汽车整整搬运了两天。”
这次战斗,在日军中也引起了极大震动。日军师团向第1军报告中称:“八路军师部队装备优良,战术动作勇猛果敢,常用手段为巧妙利用地形搅乱敌军后方”。
日军一个士兵在日记中写道:“第师团这样的损失是从来没有的。”
《东奥日报》随军记者幸运逃脱,战后他写了一篇《脱险记》的通讯,称神头岭之战是八路军的“典型游击战术”。
这场战斗以后,恼羞成怒的日军在装甲车上用中文写下“专打旅”的标语,足见此次战败对日军影响之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