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在我国十分盛行,作为一种流行了几千年的文化符号,早已经融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
其实,并非只有我国老百姓才有姓氏,在汉文化辐射圈内的东南亚各国,也都有独具本国特色的姓氏,但和我国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我国的姓氏就像浩瀚无垠的星河一样灿烂,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姓氏一万多个,除了大家熟知的王、李、张、刘等四大姓氏之外,还有四个极为难认的姓氏,基本上每一个人看了都十分迷糊,大部分人一张口就读错,看看你会读吗?。
一、缑——gōu:缑姓
大家看到这个字的时候,往往都会念成猴子的猴,殊不知这样读就大错特错了。因为“缑”字的正确读音是“gōu”。
据说这个姓氏源于姬姓,也有其他说法,比如原本是职业、官名等等,最早源于匈奴族、鲜卑族、塞族等。如果从姓氏考略上来看,“缑”可能是一个地名,或者是是以邑为氏的结果。
据《魏书官氏志》记载:“渴侯氏改为缑氏。”一说是早在西周上期,“缑”是一个封邑,所以被封地这里的人都姓“缑”,而这块封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偃师县,而这里则有一个缑氏镇。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早在春秋时期匈奴王被封为缑侯,而匈奴王的封地就在陕西省富平县美原镇利惠村。
据说这个村子都是他的后人所以都姓缑,这个姓氏的名人除了刚才介绍的匈奴王即缑王之外,还有渴侯氏、尉迟恭等等。
二、逄——páng:逄姓
“逄”字比较少见,乍一看有一点像“逢”,其实,这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姓氏,读作(páng)。
这个姓氏的祖先据说是逄伯陵,传说中他是炎帝的后裔,“逄”是他的封地,故此伯陵便以“逄”为姓氏,而这件事情发生在商朝初年,后来逄国被周武王灭掉了。
逄国的子孙为了纪念故国,于是便以“逄”为姓氏,所以才有了“逄”这个姓;
当然关于“逄”姓的说法还有很多,比如,夏朝时期有一个弓箭手名叫逄蒙,所以很多人都认为“逄”姓的祖先应该是逄蒙,传说中他曾拜后羿为师学习箭术。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逄”姓,起源于春秋时的齐国车左官逄丑父,起后裔自称为逄氏、逢氏、蓬氏,当然,还有人后来改姓为庞氏。
目前,大陆和台湾都有“逄”姓后人,但山东青岛胶南地区逄姓族人分布较多,当地类似逄家台后、逄家桃园的村子比比皆是。
三、厍——shè:厍姓
这个字乍一看会以为写错了,因为从字形上来看和“库”字就差一点,殊不知这个字却并不念库,而是读作“shè”。
这个姓氏可以称得上极为罕见,但却被收录于《百家姓》中,据说厍姓出自厍狄氏,在北周时期就已经初选了,后来隋朝初年才改为“厍”。
《后汉书·注》记载:“羌中有厍姓,音舍。”这个姓氏的名人有金城太守厍均,不过《风俗通》中的记载则是:“古守厍大夫,因官命氏。”
这种说法似乎也说得通,厍姓名人有厍钧、厍德三、厍宝善等,目前,西安市张屯村就有厍姓后人生活。
四、亓——qí:亓姓
“亓”字从外形上来看,酷似汉字“元”和数学符号“π”,但二者都不能表现出“亓”字的含义。因为“亓”字是一个姓氏,读作“qí”。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亓”是一个专门掌管“笄礼”的官员。“笄礼”指的是在古代社会中,女孩子到了十五岁的时候,就要象征性的举行“成人礼”了。
这个礼仪的过程就是在头发上插笄的仪式,表示从少女变成了一个成年女性。其实和古代男性的“冠礼”如出一辙,故此“亓”字源于一种官名。
据《姓氏寻源》记载:“亓与笄同,掌笄官之后”。当时各个诸侯国都设有这个官职,后来丌官的后人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于是便以官名作为姓氏,所以就出现了“亓”这个姓氏,其实,在古代的一些典籍中,“亓”、“丌”和“笄”是同一个字。
结语
想必没有专门研究过汉语言的人,第一眼绝对会认错或读错这四个姓氏。因为这四个极为古老又特殊的姓氏,在现代社会中并不多见,而且基本上都聚集在同一个区域生活,所以大家不了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不过知道之后希望大家能够记住,下次千万别闹出笑话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