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初年,明政府于沿边设九大边镇,以防御鞑靼与西番的入侵。其中榆林、宁夏、固原、甘肃四镇受辖于陕西布政司。此四镇延线总长度为公里,驻军人数37万余,有马13余万匹。为了保障军需,巩固边防,明朝政府于洪武三年(公元年)出台了“食盐开中”制。有着强烈家国意识的关中儿女蜂拥而起,并迅速集结成帮输粮助边。从此,历史的存储器中就形成了“天下第一商帮—陕商”的庞大群体。在每个历史性的重大变革中,总会有人洞达先机,立于潮头。无疑,渭南富平县的李月峰就是这样的人。
李月峰,祖籍山西,金元之际迁居富平。“食盐开中”刚刚推行,他便挺身而出,走上了输粮换引的漫漫征途。他的业务以延安柳涧堡为中心,并同时覆盖安边、定边、安塞数地,其每年需要运输军粮“数千万石”,一己之力明显单薄。于是李月峰联合富平韩村李氏、亭口镇王氏、磐石村石氏、薛家村路氏协同合作,共诏边事。后来逐渐发展到引盐扬淮,立足扬州,并成为杨州城里的大盐商。此中四姓,相互通婚,不娶嫁于外族,很快形成了早期的商帮模式。所以我们说,李月峰是“陕西商帮的先驱”。
李月峰其人,任侠好施,精于骑射。能开六石之弓,而且百发百中。以忠于朝廷为根本,以勇武好施为手段,奔波于塞北大漠,跋涉于烟雨江南,于单次往返即四五千里的延安至扬州的古道上谱写出了陕渭商人“忠义仁勇,厚德重道”的历史壮歌。
李氏一族自富未敢忘报国。他们深深地懂得,财富的积累离不开自身的拼搏,更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明万历年间,陕西布政司希望李家出钱,以助边事。司大夫询其数,其子李尽心曰“唯命”。工作人员问李月峰之子李尽心,你出多少钱呢?李尽心表示,多少都行,听你的。司大夫初望其出五十金,李尽心说太少了,我出千金。“司大夫疑其有狂疾”(工作人员认为这个人有病吧)。“而公竟出万金纳诸司库”(载于《受祺堂集》)。最后呢,李月峰出黄金万两,捐献国家,巩固边防。
“耕读传家”是关中的人的朴实传统,李月峰亦有如此情怀。后来李家的李映林“始以文补邑诸生,少而刚方,绩学不怠,独好传注,以程朱为宗”。正因为家风如此,李映林之子李因笃才能学振清初,成为了陕西的一代大儒和重要的关学践行者。清初文学家龚鼎孳题写“西京文章领袖”匾额赠李因笃,李因笃也因其才学道德与当时的周至李二曲、华阴王山史、三原孙豹人“卓然自挺于颓俗之表”(清王士祯誉),而并称为“关中四君子”。
正是因为渭南有了李月峰这样一代又一代人物的接力与成就,渭商才成为了陕商的中间力量与重要的组成部分。
虽然,历史浩荡,斯人已逝。然而,报国、济世,兴商、修文,其事不朽。
孙立军,政协渭南市第五届委员会委员;政协临渭区第十四届、十五届委员会委员;渭南市作协会员。
*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好看的文章在等你长按扫码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