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富平县齐村镇街子村九眼莲种植园区的鸟儿煽动着翅膀在水面嬉戏,水面波光粼粼,在湛蓝湛蓝的天空下显得分外好看。供水、植株、施肥,来自全村的贫困户和低保户在满目葱茏、花香四溢的初夏,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
近年来,富平县齐村镇结合脱贫攻坚的总体要求和工作实际,实施了绿色产业助力精准扶贫工作。仅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百日冲刺行动期间,通过园区务工吸纳5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直接带动增收4.8万元。是什么让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
兴产业将贫困户嵌入产业链
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是关键。富平县齐村镇聚焦特色优势产业,精准发力,将输血式扶贫转化为造血式扶贫,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投身到产业发展中。
眼下,富平县齐村镇桥西村葡萄产业园内已是一片碧绿,葡萄进入疏果期,需要大量用工。王小兵正在林间忙碌着,先疏小粒、畸形、锈斑果,再疏小分穗,最后疏果粒,一天下来就能拿到90元工资。
“妻子瘫痪,女儿上学。”以前仅靠2亩多地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很拮据。年,王小兵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转变发生在年。“帮扶干部送来了1只奶山羊,给我粉刷房屋、收拾庭院、安排就业,在市场降价、生猪养殖面临赔本时,又及时发放了奖补资金。”王小兵说,帮扶干部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他重拾了生活信心。后来他积极支持村上发展葡萄产业,钻研管理技术,在享受集体经济托管、年底分红等政策红利的同时,还经常到园区务工,钱袋子也渐渐鼓了起来。
现在的王小兵勤快踏实,吃苦耐劳,奶山羊养殖规模达到了13只,今年又新栽了1亩花椒树。回想自己的脱贫之路,王小兵深有感触地说:“面对帮助要上道,一味‘等靠要’是要不得的!”
送技能让贫困户脱贫有技术
“春季修剪侧枝,夏季疏枝摘心,秋季拉枝定形,冬季疏剪密枝、细弱枝芽,柿子树一年四季都是要修剪的。”5月27日上午,在富平县齐村镇三合村三组的柿园里,61岁的王恩荣对同在劳作的群众讲道。
王恩荣是三合村技术过硬的柿子“土专家”。从园区管理到柿饼加工,他都了如指掌。很难想象,他是因肢体残疾、缺乏技术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王恩荣家的情况,牵动着各级帮扶干部的心。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帮扶干部帮他重建了新房,帮扶2只奶羊、4亩柿子发展小产业,加上残疾、低保、医疗、分红等组合措施,年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元,较上年度整整涨了多元。尝到甜头的王恩荣,进一步补栽柿子6亩,一门心思扑在了柿子产业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使所有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富平县齐村镇从“志智双扶”转观念、农技培训强本领和产业帮扶增信心等方面破题,围绕“一年全覆盖、两年见成效、三年大提升”的培训目标,先后开展各类培训70余期,免费培训学员余人次,带动户名贫困群众持续增收。
护生态让贫困户家门口就业
5月的天乳山,苍翠欲滴。穿过花椒林,沿着蜿蜒的林间小道盘旋而上,总能听到“禁止携带火种进山”的呼喊声。回头望去,一个身穿橙色外套、骑着摩托车的中年人急速赶来。山顶也“埋伏”着数名同样装扮的村民,他们是这座山的守护者:生态护林员。
一年四季,除了极端天气等特殊情况,富平县齐村镇文宗村生态护林员黄水娥都要徒步巡山,不敢有一丝懈怠。8年前,丈夫因病去世,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她一个人身上。
黄水娥说:“丈夫治病花光了积蓄,还欠下了外债,两个孩子还在读书,各方面都需要花钱。”年,黄水娥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咬咬牙,苦日子很快就会过去。”年,儿子研究生毕业到一家建筑公司工作,每月有六七千元收入。今年,女儿也步入实习阶段,即将完成学业。
最让黄水娥自豪的事,除培养了两个研究生之外,就是年她被村里选聘为生态护林员。“虽然孩子每月都往家里寄钱,但能自食其力稳定脱贫,我打心眼里高兴!”黄水娥是个闲不住的人,工作之余还看护了5亩花椒,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上。
作为生态扶贫受益人之一,黄水娥心怀感激。不仅用心工作,还积极参加相关技术培训,学习森林法规和防火知识,用她自己的话说,这个生态护林员越做越专业,“既然担负使命,就要守护好绿水青山”。(通讯员马明阳编辑李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