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诚中学,年由陕西靖国军总指挥胡景翼创办于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取名立诚,意出《易经》“修辞以立其诚”。胡将军响应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在当地以教育为先,建造了这所中学,习仲勋前辈也曾在此就读。图1:年立诚校友手绘的民国时期立诚学校平面图摄影许毅斌图2:立诚中学南门、藏书阁、十三间楼旧照图3:胡景翼将军亲笔题写的校训校园内藏书楼向北直望唐简陵,向南正对规划的市民活动中心。90年代后期,学校进行了大规模改建,拆除部分原有校舍,并对校园室外环境也进行了整修。目前砖木结构建筑仅剩藏书楼(陕西省文保单位)及习仲勋曾经就读的日式教室(陕西省文保单位)一座,已被纳入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成为重要环节之一。藏书阁成为立诚中学的校史陈列室,陈列着立诚中学的历史图片、部分遗物及胡景翼书法作品等。东侧的小教室中陈列有习仲勋前辈及家乡的部分图片展览。立诚中学经历多次翻修扩建,一些极具特色的原有建筑被新建筑取代,建校之初清晰的校园空间构架也逐渐被覆盖,使用功能更是难以满足现代教学需求。学校原有的校区范围被压缩,南门正门也已经不复存在,现存建筑虽然保存完好但风格各异,各期建筑由于时间跨度长且缺乏统一规划,整体风貌较为杂乱,空间秩序失衡。图4:改造前的立诚中学因此,在“保护、复原、更新”三位一体的基本原则指导下,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为立诚中学量身打造了校区改造提升方案。图5:改造后的立诚中学实景立诚中学校园提升改造的难点在于,现状建筑老旧,现代中学一些必备功能也有所缺失,用地归属条件复杂,且现存历史资料有限,难以彻底还原历史风貌。因此设计师们以《立诚中学一九四八年校园图》为蓝本,提炼出以藏书阁为中心,南侧狭长集中、北侧开敞宽阔的空间骨架。功能布局上还原东侧操场功能,增加标准跑道,西侧还原园林式景观布局。图6:改造后的立诚中学实景校区空间序列组织由南向北收放有度,本着尊重历史风貌的原则,还原藏书阁前后两侧由庄重肃穆到豁然开朗的穿行体验,并在最南端为城镇留出广场,将校园大门演绎成为一个具有地标性质的场所,弱化其作为“门”的功能,赋予其校园精神堡垒的意义。图7:新建立诚中学大门穿过南大门走进校园,两座小型陈列室在东西两侧夹道相迎,强化了藏书阁前区的序列感与仪式感,使体量尺度本身较小的藏书阁更为凸显。陈列室本身也采用青砖灰瓦硬山坡屋顶形式,配以木质拱形门窗,汲取了藏书阁小巧精致的中式元素和东侧教室简洁素雅的民国风格。图8:改造后的立诚中学实景藏书阁外立面造型、结构体系、基本平面布局和特色的内部装饰不做调整,仅对部分内装修进行更新,补充照明系统,对门窗玻璃等缺失构件进行更换修缮,对部分朽蚀严重的外露木构件进行刷漆保护,并赋予一定的展览陈列功能。图9:改造后的立诚中学藏书阁藏书阁北侧的综合楼以十三间楼原型为依据,提取出尖顶塔楼、十三开间、拱形门廊等识别度高的基本造型元素,并对建筑尺度适当扩大,以适应现代学校的教学办公需求。图10:以十三间楼为母题新建的综合楼综合楼北侧为教学区,包括一栋新建教学行政楼、一栋现状教学楼和一栋新建实验楼。新建建筑体量考虑到现状教学楼为板式多层,因此也采用板式东西向布局,通过合班教室和风雨连廊与现状教学楼衔接,更灵活的组织教学活动。图11:新建教学楼报告厅、风雨操场是现代中学必备的功能板块,体量较大,在用地局促的情况下往往显得突兀。因此在本次提升改造中,将报告厅与风雨操场安排在校区东西角部,削弱大体量建筑带来的压迫感,同时与教学区和住宿区间留有一定距离,减少相互干扰。建筑形式上沿袭校区原有建筑的造型生成逻辑,采用平坡结合的形式,弱化高大空间的体量感。图12:立诚中学鸟瞰效果图经过本次提升改造,我们希望为立诚中学这座历史名校营造出更符合校园气质的历史纪念性空间序列,在提升改善教学环境的基础上,让学校的历史文脉得到更好的传承,也希望能通过校园的功能更新与沿街展示面的形象提升,唤醒整个城镇的记忆与共鸣。建筑方案:屈培青高伟魏婷郭玮季琤景观方案:刘婧高伟朱原野素材来源: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屈培青工作室等图文:高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9246.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9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