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和县文联主席王腊梅接触算来已有5次了。5次不算多,也说不上少。

这5次中就有4次都是在开会见。

开会她在台上,我在台下,聆听她丝丝入扣的讲话,凝视她端庄谦和的神色,还有时不时随着内容递进语气情绪的起伏变化,我常常点头首肯,肃然起敬。可我自卑,不喜欢抛头露面,总认为自己因爱好而享有的这种上下级关系,是种难得的殊荣;让领导认得不认得无所谓,自己只管把他们安排的、自己能做到的事做好就行了。

还好,去年5月30日,曹村旅游节开启那场会后,文联有个采风片断,我们总算打破了拘谨的台上台下格局,有了随意轻松的谈谝机会。她询问我的果树作务,询问我家每年花椒柿子收入,期间自然免不了家长里短,为文写作。虽说场合纷呈,主题为重,我们还是说了不少话。她的热忱,亲和,淳朴和礼贤下士的一言一行,让我,也让好几位随行深深感动。

我是一位文学浅滩的笨鸭子。因爱好而涉足,因感动而提笔。多年来不遗余力,孜孜以求,老在劳动之余看书学习,一心想着学一手舞文弄墨的本事,起码把自己悲欣交集的生命经历和身边好些人可歌可泣的故事写出来,也不枉人世一遭。然,天分不足,才思驽钝,心雄手拙。老在写,老是写不好。老想多写,快写,却偏偏写得少,写不前去。多少个心累神疲的深夜,我自艾自叹,总认为自己愚昧浅陋,误入歧途,干脆丢笔洗手。

然,积习难改,藕断丝连,于心不甘。

令人庆幸的是,我岁至中年,县上设立了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继而诗词楹联协会,作家协会成立。这些机构的诞生,会报会刊的创办,无疑成为文学爱好者的福音。它非但给了他们心灵慰藉,更给了他们极大的精神滋养。

难忘10多年来我一首首小诗见报,一篇篇小文入刊。感念两届文联领导孟乐峰主席、王腊梅主席高瞻远嘱,克尽职守,不负众望,把文联工作搞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蒸蒸日上。更感恩两位主席一直以来对我文学创作的关心、鼓励和支持。

最初走近孟主席是年夏。机缘巧合,我们在一个满屋墨香的老先生家邂逅,谈诗论文,说天道地,相见恨晚。后来他为我编著的《明秀堡史话》题赐墨宝一幅。再后来又为《风萧萧》的出版,费心策划,几处奔走。他以他的热心、敬业、勤勉、学养为我树立了一个绝好的榜样。他是当之无愧的好老师、好领导。

天公作美,文联幸运。

如果说孟主席是文联的搭台奠基者,那么王主席的到任,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文联这座“高楼”的筑建者。他们继往开来,精诚团结,克难攻坚,执锐前行,如今的文联“横看成岭侧成峰”,各项工作有了质的提升和迅速发展。不由分说,富平文联而今已成为频阳大地一面炫目的迎风招展的旗帜。

文联的功绩,有目共睹。文联在精神文明,乡村振兴,城镇建设大踏步向前迈进的征程上所起的促推作用,弥足珍贵,举足轻重。

“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2月22日至24日,陕西省“圆梦工程”暨文艺“六进”文艺培训志愿服务活动走进富平。文联空前盛大的一次会议。四方文友聚集石川河畔,沐时代春风,览文艺风采,听专家授课,眼界洞开,欢欣鼓舞,由不得畅谈所感所悟,又提起文联,又一次夸起了王主席——

“作为一个女同志,说话快人快语,干事雷厉风行。单这两年举办了多少大型活动?书画展、摄影展、朗诵会、培训会,这样那样的比赛;还有助力乡镇、助力交通、助力柿饼、助力奶山羊的各种宣传和采风。她不避严寒酷暑,不惧山高路遥,总以身作则,忙前忙后,事不躬亲,走在最前头。”A君说。

“不慕虚名,低调务实,舍身处地为基层文艺人着想服务,是王主席的工作宗旨,也是她最可贵的品德。干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石川河》刊物用稿付酬就是明证。这事有些市级省级的报刊都做不到。而她破天荒在富平实施起来,你知道那钱咋来的?都是她在一家一家企业主那求婆告奶口舌费尽化缘的。跑腿看脸费神,谈何容易,又有谁能做到?”B君说。

“还有,不知道你们注意没注意到机关作风的变化。我几次去文联,只要一进门,宏博啦爱荣啦美丽啦个个春风满面,就像迎接亲人似的,坐呀喝呀这啦那啦,热情周到,让人倍感温馨。”C君说。

“咱热爱了这么多年文艺,以前乡镇县上带文字的部门不是一家半家,可谁理咱?这就像上海的南京路和南京的上海路一样,字眼看着亲得很近得很,实际上和咱毫无关系。如今看看王主席,这样的好领导确实难得难遇。这是文联的造化,也是咱这伙人的福气。就说咱这回住的地方,不是我们追求高档,喜好阔气。而是我们这些土里土气的草根作者的地位分明在王主席眼里有了大幅度提升,我们已不再是过去的我们。我敢说,这在县域文艺史上没有过。”D君说。

听着他们情恳语切的话,我不住点头,再也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她那次传达全国第十一次文代会精神,真真给人上了一堂生动感人的政治课。她谈她见到国家领导人的情愫,谈她聆听报告的感受,谈文艺人的政治站位,谈一幕幕感人的场面;也谈文化自信、使命担当、服务奉献。她为能参加那次会议而自豪,更为一位位文艺前辈的精神所折服。几个关键情节,她说得心魄悸动,伤情动容,几乎落泪。台下那么些人,个个感动得像窒息了一样......”

这就是我们眼里的王主席。

王主席敬业爱岗,士气超拔,低调务实,质朴无华。她身上总有种农人一样本真的勤苦能干,毫无掩饰的纯朴厚道。又有一种知识分子特有的卓尔不群,端丽儒雅。她的先进事迹一桩桩,一件件,举不胜举。

就让我以她从北京带回来的这句掷地有声的话作为这篇小文的结语吧。既作为对她的赞扬,又可视作对文艺人的鼓励和鞭策——“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中去,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简介:赵战劳,富平县宫里镇人,曾出版散文集《荆山红叶》《明秀堡史话》,长篇小说《风萧萧》。

END

主办:渭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编:赵粉绒

本期编辑:辛一可

联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