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乡村振兴”,并将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年重点工作之一。从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再到如今“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乡村振兴“接棒”脱贫攻坚,正朝着全面推进稳步迈进。新华日报联合福建日报、陕西日报、新疆日报,邀请来自当地的全国人大代表,就如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万顺机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善红:
集聚人才资源,全面引领乡村振兴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万顺机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善红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王拓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人大代表,江苏万顺机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善红连续7年对口帮扶江西、陕西等地,先后帮扶5个村摘掉“贫困帽”,帮扶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户人脱贫。“只有具备足够的人才资源,才能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他说,农村基层党委、政府相关部门要“筑巢引凤”,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围绕生态优先的原则把基础设施建设好,制定人才、财税等优惠政策,引导扶持包括原籍大学生、农学专业人才、在外乡贤等高层次人才到农村施展才华,让这些有志青年带动村民整体素质的提升。
“相关部门要注重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鼓励高层次人才领衔组建科研技术团队,瞄准前沿科技,拓展高效农业。”周善红说,要引导高层次人才通过“传帮带”,培育一批“本土能人”。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职能,使农民熟悉农业生产的相关政策和法律知识,提高劳动技能。“增强农村青年对乡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在外企业家、优秀农民工、退休干部等反哺家乡的情感,扎根乡村,将工业化流程引入农业生产,促进更多的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
周善红还积极倡导广大企业家参与乡村振兴。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江苏代表团举行首场集中采访活动时,周善红就带着花椒、茶叶来到会场,就“乡村振兴”话题接受采访,他直言“我这不是为企业,而是为村民做广告”。
在脱贫攻坚期间,周善红的脚步到过多个省区,陕西省富平县漫町村就是其中之一。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地处西北黄土高坡,没有别的植物,但漫山遍野都长了花椒。花椒采摘下来只能保存三五天时间,如果晒不干的话就会坏掉。“丰产不丰收”的现实深深触动了周善红,他第一时间就和富平县签订了扶贫合作协议,更为漫町村开出了一张脱贫“药方”。周善红的企业在村里建了合作社、花椒烘干厂和炼油厂,对花椒等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此举不仅解决了农民采摘花椒“望天收”的难题,也使花椒种植每亩增收元。
“企业家们作为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应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乡村振兴事业。因为企业家能够在农村地区引进企业经营模式,激活农村地区的资源,培养农民群众持续不断从市场获取财富的能力。”周善红说,同时企业也更有能力在农村地区扶持创业致富带头人,弘扬艰苦创业、勤劳致富的精神,大力度地吸纳和带动就业。
全国人大代表,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陆銮眉:
做大特色农业,高效赋能乡村振兴
全国人大代表,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陆銮眉
□福建日报记者张辉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工作过十七年半的地方,一张高质量脱贫的福建答卷已呈现在时代与人民面前:全省现行标准下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退出。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获全胜,乡村振兴新起航。如何在更高起点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全国人大代表,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陆銮眉认为,应当立足资源禀赋,发挥特点优势,走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耕地面积约0.5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三分之一,但生态禀赋优越,农业多样性资源丰富。”她说,特色农业是福建农业的优势所在,也是福建农业的亮点所在。
走特色路,打特色牌,福建特色现代农业建设蹄疾步稳。安溪铁观音、平和蜜柚、古田食用菌、建宁水稻制种等十大现代农业产业园欣欣向荣,武夷岩茶、设施蔬菜、福建百香果等八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方兴未艾,一批产业强县、强镇、强村蓬勃发展,产业集聚效应正在显现;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2%,中央厨房、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物流等新产业新业态全面开花,“清新福建、绿色农业”成为闪亮的“金字招牌”……年,福建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食用菌、乡村旅游、乡村物流等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万亿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持续做大做强做优特色现代农业,赋能乡村振兴?陆銮眉认为,要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
打好重要翻身仗,夯实现代农业基石。农业现代化,种业是基础。打好种业翻身仗,首要任务是加强特色种质资源挖掘、保护和利用,加强作物、畜禽和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同时在生物育种科技攻关、产业化应用、知识产权保护、育繁推一体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提质增效。应当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绿色特色产业,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标准“领跑者”。
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研究,为农业转型升级注入创新动能。应当加大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提高农机装备自主研制能力,支持高端智能、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加大购置补贴力度,开展农机作业补贴。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不仅要大力引进高层次和高素质的人才,还要培育好本土的高层次人才,更要做好职业教育,加大对涉农专业的扶持力度,围绕新农科建设,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培养有“三农”情怀、家国情怀,下得去、留得住的人才。
作为一名扎根农村、扎根基层的代表,陆銮眉多年来致力于为农业农村发声。她的愿景便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与希望的田野。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林业局副局长、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院长昝林森:
发展设施农业,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林业局副局长、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院长昝林森
□陕西日报记者王帅
“十三五”时期,陕西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5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4.93万户贫困群众搬入新居,预计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元提高到元,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林业局副局长、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院长昝林森长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