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五月大忙,秀女下床。”这话说的正是渭北的夏收时节。
在一夜暖风熏熨后,昨天还泛着青绿色的一垅垅麦子,一下子变的金灿灿了;田野一下子热烈起来了,威风起来了,辉煌起来了!在太阳的炙烤下,那无边的,金黄色的麦田里,麦穗像燃烧着幸福的火苗,涌动跳跃,闪烁着金子般的光芒!这明晃晃的光芒,扎的乡亲们眯缝起眼,照耀出了乡亲们欢笑的皱纹!这时,谁吐出一句话:“今年的麦子呀!成了!”
渭北的农民都是吃着面条和蒸馍长大的。小麦是当家的粮食,离不得,更少不得。人们常说:“一个男人,来到世界上,生活在人群中,得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重,一顿饭能吃几碗干面,咥几个蒸馍。”这些朴素平常的观点,反映出小麦这种作物,已融入渭北人生活和情感的各个方面;更反映出渭北男人的倔犟和男子汉大丈夫气概:“能吃饭,就能干活!”
而渭北人对好女人的评判标准则是:“要擀得一手好面条,蒸得出一锅白生生,虚腾腾的好蒸馍,这样的女子,能相夫教子,使一家和睦,家业兴旺发达”
渭北的十月份是秋收季节,更是播种小麦的季节。玉米的收获带给人们喜悦,也带给人们身体的疲劳,但紧接着播种小麦才是最重要的!人们忘掉了收获玉米的疲乏,一分钟也不耽搁,紧锣密鼓的投入到播种小麦的劳动中来……
改革开放之初,刚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力还欠发达,播种机具单一,生产工具相对当前落后许多。但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勤劳质朴的渭北人民,对土地的热情空前高涨!
那时,许多家庭种自家的责任田,劳动工具还靠的是锄头。麦种撒下地里,硬是一锄头接一锄头的,把几亩地锄完,锄地的时侯,男女老幼齐上阵,女子烧水送饭,男人一天在地里干活,吃饭就在地头,碰上秋淋就冒雨抢种,大人孩子淋的像落汤鸡!种麦子,要赶上农时呀!雨水洗礼着乡亲们的勤劳,也滋润着干涸的渭北大地,男人握着锄头把,手掌被磨出血泡,血泡又被磨破,最后磨成老茧,磨出了一双双勤劳有力,能脱贫致富的大手!
麦子种到地里头了,赶在了秋淋的前头。四五天后,雨驻天晴了,天气冷了很多。再到田野上,新麦破头而出了,麦苗遥看近却无,只是一株株独苗,嫩嫩的、绿绿的,像一根根绿色的针芒,向着天空,向着斜阳,大地又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来!
地里有苗不愁长啊!只要底肥足,又赶上了好雨水,虽然天渐渐冷了,麦苗还是随着乡亲们的心情,一天一个样儿的生长着……入冬了,地头上几株黄菊花开的金灿灿的,有些孤独,在越来越冷的日子里菊花慢慢枯萎了。而这时的麦田却绿油油的,麦苗已完全分蘖了,地面部分停止了生长,而根却在往地下深扎。麦苗安静地,轻轻地铺满大地。这时的渭北大地,只有这无边无际,青青的麦田承载着人们的无限向往!
那个年月,机井很少,靠天吃饭。麦苗的冬灌是头等大事,乡亲们把水盯得很紧。为了保证本村的麦田按时节浇灌,村里要组织精壮劳力,到上游的大干渠上去提闸放水。
哥哥给我讲述过提闸放水时,惊心动魄的一幕:他那时也就十四五岁,夜晚跟着村里的大人到大干渠上的闸口放水。寒冷的冬夜,大干渠分水口站满了人,黑丫丫一片,人们的心情也象水面上结的冰一样凝固着。大家争论着,谁先来,谁后到,那个村先放水,那个村后放水,那个村该挨着那个村放水的问题。谈好了,看着渠口闸门近两米深的水,水面上结了一层冰,这时,村里一位叔叔辈分,三十岁上下的汉子,快步走到渠边,先是摘下了头上戴着的火车头棉帽,之后往双手哈两口热气,搓一搓脸和耳朵,热气迅即在手电筒的光里弥漫开来,接着他脱下了身上的军大衣,毛衣……最后他浑身赤条条的跳进结冰的水里,那一刻,其他所有人的心,和他的心连在一起跳动着!约莫七八分钟,他把分水闸提了起来,大伙把他从渠里也提上来,哥哥立刻把大人们提前准备好的,一瓶拆了封的烈度白酒塞到他手里,人们把大衣飞快的给他披上,他则在原地仰起脖子,咚、咚、咚、一口气干掉大半瓶白酒,接着在原地连蹦带跳起来,让寒冷的身体尽快恢复体温。从那一刻起,他成为了乡亲们心中的英雄,他的故事在附近的村子,在以后的岁月里久久的流传开来……!
冬灌过后的麦田,麦苗的颜色越发的青绿了!在过上些个日子,地面稍显干硬些,人们用架子车把农家肥,拉进地里,撒在麦田里。这样追肥后,麦田的肥力就更足了,麦苗的根部充分吸收着养分,积蓄着力量,安静的在严冬中守望着……
父亲曾经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的同事们,几位老师,在一次饭后聊天时,议论一个关于小麦的话题:为什么小麦面粉做的面条、蒸馍,要比用玉米面粉做的好吃呢?大家各抒己见,观点难以统一。最后,去请教做饭的老炊事员,老炊事员是一位见识不凡的农民。他对老师们说:“我想吧,小麦是满年庄稼,经冬收获,长的时候长,所以好吃呀!可玉米从种到收获,总共也就只有一百天吧!怎么能和小麦相比呢!”父亲给我讲的这个故事,让我联想到了《西游记》中王母娘娘的蟠桃园,那园里面的桃子有三千年一熟的,六千年一熟的,九千年一熟的。那九千年一熟的蟠桃,吃了可以与天地同寿!连神话世界里的东西,也是生长时间越长越好啊!从此,我觉得小麦真是品质优良,精神崇高的作物了!我对渭北大地上的麦田有了更炽热的爱恋!
“无边绿锦织云机,全幅青罗作地衣。个是农家真富贵,雪花销尽麦苗肥。”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这首《麦田》真切的勾画出一幅冬去春来,冰雪消融后麦苗新生,郁郁菁菁的田园图画!尽管春寒料峭,但人们心思飞扬!来到田野上,站在这古老的渭北大地上,极目远眺,满眼都是青青的麦苗,满眼都是新生的希望!
改革开放四十年,仿佛弹指一挥间!
春天的脚步匆匆,春雨沙沙,麦子长高了,吐穗了。看这万傾碧波在新时代的春风里豪迈的鼓荡!古老的渭北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昨夜南风情似火,喜看今朝麦穗黄。看吧!宽阔平坦的大路上一辆又一辆的大型收割机,麦草打捆机,灭茬机,玉米播种机,正在整装待发,滚烫的金风将送给渭北人民一个丰收、火热、又甜蜜的三夏!
麦苗青,麦穗黄,幸福生活慨尔康!
作者简介:许军琦,陕西省富平县人。爱好写作,现供职于富平农机监理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