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老县城位于富平县政府西北1公里处的杜村镇莲湖村。自元末明初至年为富平县城所在地,北临温泉河,东临新县城,西临连城,南临西禹公路。老城是中山塬的余脉,中高四周低的土丘低塬,为不规则长方形,长米,宽米,占地约多亩,为全国唯一一座斩城。城内原有古建筑众多,如:文庙、城隍庙、关帝庙(武庙)、钟楼、魁星楼、湖山书院、东岳庙、考院等二十余处。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古街道、古民居。
《富平县志》(吴志)载:“县城本名窑桥寨,元末张思到据之,徐达经略关中因以为县。正统知县高应举始筑土为城,周三里,高三丈。自壕至堞高六丈,池深一丈,门三(南、北、东三门)。弘治中,知县陈润闢西门。嘉靖中巡抚谢兰增筑城外敌台(瓮城、马面),知县胡志夔砌以砖。”
四门为:东为华翔门,南为石磐门,西为荆踞门,北为带温门。
现有遗迹:
富平文庙:
位于富平县老城正街、明洪武三年主薄陈忠信创建,经洪武九年,天顺三年,弘治五年,正德六年四次修缮,明嘉靖三十四年(年)年关中大地震毁。隆庆七年(年)知县史灿、县丞李果始重修。万历八年()至民国30年()11次修缮,年和年县人民政府两次修缮。大殿为单檐歇山式,四角有飞檐,有角柱(不理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共宽17.7米,进深12.7米,砖木土结构,中间最宽,向两边递减,中间三间柱础有浮雕二龙戏珠图案。檐下重叠斗拱并有彩绘等,屋面饰琉璃瓦。座北向南,座落于台基上,台基长(东西)21.4米,宽(南北)16.6米,高1.5米。大殿内北壁有孔子的线刻画像(今佚),年殿内重塑孔子像。年,大殿南台基增设御道石护栏。中院两侧有清代修筑的硬山式厢房,西侧厢房内展有以佛教文化为主的石刻文物,东厢房内展有以墓志为主的石刻文物,廊间栽立唐——清代翁仲及仕女石刻。前院中有崇祯年间朱国栋修筑的泮(水池),文革中填平。据有关人士讲,泮池基本完好。“桂林坊三楹,在文庙正殿后,乾隆二年知县乔履信重修。(《富平县志》)”大殿现为富平县文物保护单位。
武庙:
位于老县城关帝庙巷北端,原为关帝庙,武庙后殿位于富平县老城正街西段北侧,明成化二年(年)知县苏铿创建,经历次重修。殿基高0.8米,东西宽17.4米,南北长10.3米。殿为硬山式,五楹共宽17.4米,进深7.6米,砖土木结构。后殿座北向南,座落于殿基上,东西长17.4米,南北宽10.3米,殿基高0.8米。后殿面阔五间,进身一间,前檐有插檐,砖木结构,屋面饰灰陶瓦,檐下有昂,中间一间柱础有浮雕莲花等纹饰,屋樑上有彩绘。后殿前面有一座民国时建的仿日式“U”形建筑及民国时期移来的七通水利碑,对研究水利有相当价值,原公布为县级保护单位,现拟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庙:
城隍庙献殿位于老县城正街东端北侧。明洪武年间(~)建,万历间和清顺治至光绪年间多次修缮。殿基东西宽20.5米,南北长16.7米,高0.5米。殿厦为歇山顶,五楹共宽16.7米,进深13.5米。今为县剧团宿舍。
湖山书院:
同治八年(),知县江汇川就署东南富厚仓址改建,费银余两,共为堂斋50余楹,易名湖山书院。光绪二年(),藩司发给银百两,本邑又筹资益膏火,且制订《湖山书院章程》。要求肄业生童首重立品,如有干预外事、教唆词讼者,立即除名。考勤惰,凡学习不认真、应课不到者均扣除膏火。光绪三十年()改为高等小学堂。
望湖楼:
在老县城内东南隅富厚仓库故址(湖山书院内)。清同治八年(),知县江汇川建。民国5年()五月初六夜,毁于“逐陆”(承武)之役。民国12年()重修为砖木结构日本式三层楼。第一层,门额石匾题“礼堂”二字。第二层,北门石匾题“建议”,南门题“望湖”;第三层,南墙正中匾题“藏书”,落款与二楼南匾同;北匾镶匾题“尊经”两字。落款均署“壬戌()年冬书于郑州军次胡景翼”。望湖楼系富平县名胜古迹之一。为“湖山书院”所在地。望湖楼其所以成为旅游观光的一道风景线,重要原因之一是“南湖烟雨”的胜景所致,明清至民国,直至新成立以来的五、六十年代,在内陆干旱的陕西,富平城南还是十里莲湖,千顷碧波,稻香诱人,莲田滚珠。乱插桃花红点点,倒垂杨柳碧融融。此情美景,令人陶醉。难怪清代有诗赞颂“南湖一碧本如天,细雨空朦更可怜。石燕衔花叶乱,梁鱼出水浪纹圆。高低翠合峰峰隐,还近青浮树树连,最好风吹烟影破,书声遥送过前川”。
作者/来源:大元号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