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田勇江佳佳)“老宅地变成庄稼地,旧物件变成新风景,村子变化真是翻天覆地!”7月19日,沿河自治县官舟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群众张碧珍,回到老家泉坝镇黄池村后,感慨连连。
香花满径、彩墙黛瓦、满目翠绿……昔日凋敝的黄池村换了模样。
下了车,张碧珍迫不及待地向老宅走去。“上次回来小豆苗还不足手指头长,如今已全部挂上了毛茸茸的豆角。”望着长势喜人的黄豆,他满心欢喜。
眼前这块种满黄豆的良田,曾是张碧珍的老房子:3间旧木房以及1亩多耕地。
以前,沿河自治县大多数人家与张碧珍家类似,地处山区,坡陡地薄。为摆脱“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这几年,该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手段,并动员大家拆除老宅子,复垦成良田。目前已累计搬迁1万多户5万余人,张碧珍家是其中之一。
去年5月,张碧珍一家告别大山,搬到官舟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住进了四室一厅的宽敞新家。
虽然住进新房子,儿子儿媳双双安居乐业,但71岁的张碧珍仍舍不得拆掉老家的旧木房。原因是害怕万一适应不了城里的生活,便没了退路。
沿河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共计户,其中除户因连体房、传统村落等因素列为可不拆除外,应拆除户。尽管拆旧复垦有补助,但很多人都有着与张碧珍同样的顾虑,始终下不了决心。
为此,沿河自治县持续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全力筑牢就业、就医、就学等保障网,确保搬迁群众持续稳定发展,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易地扶贫搬迁旧房拆除方案,各村脱贫攻坚队员进村到组入户开展政策宣传。
“旧房拆除后,你们享受的承包地权益不变、享受的林地权益不变、宅基地复垦复绿后承包经营权不变。”经过驻村工作队的宣传动员,张碧珍消除了顾虑。
去年9月,在村里脱贫攻坚队的协助下,张碧珍带着儿子回家拆掉了旧房,复垦为耕地。今年,利用闲暇时间,他回到老家在田地上种下黄豆。
这次回家,张碧珍感叹村子又变了个样。“以前用的坛坛罐罐、磨盘、猪槽等老物件竟成了点缀村子的‘宝贝’。”
黄池村脱贫攻坚指挥长李克相告诉记者,为提升村容村貌,村里采取就地取材的方式,利用搬迁群众旧房拆除后用不到、带不走的物品,打造特色小寨。不仅让搬迁出去的群众有个牵挂,也让在家群众住在新农村,记住苦日子。
“搬出去是福,留下来也是福啊!”张碧珍说,曾经落后的村庄已华丽转身,新家官舟镇也是日新月异,“这日子是越过越好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