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陵的陵主是唐朝第九位皇帝店代宗李豫。李豫是店肃宗李亨的长子,母为章敬皇后吴氏。他15岁封广平王,好读《礼》、《易》,仁孝温恭,深受玄宗喜爱。安史之乱爆发、玄宗仓皇奔蜀,其父称帝,封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他与郭子仪一同收复长安、洛阳等地,晋封楚王,后改封成王。公元年,李豫被立为皇太子。张皇后图谋废立,事败,被因,肃宗惊恐而死。宣官李辅国和程元振來机拥立李豫印位,是为代宗。代宗即位后,彻底平定了安史之乱,却并未掌握兵权。

李辅国和程元振二人自恃有功,专权用事。后,代宗与程元振合力铲除了李辅国的势力。由于代宗昏懦,李辅国死后,军政大权旁落到程元振一人之手。由于宦官专权,再加上战火之灾,唐王朝元气大伤。随之又出现了藩镇割据、吐蕃入侵、回纯勒索、黄河泛滥等问题。面对这些,代宗显得无能为力。公元年,李豫病重,死于长安城之紫宸内殿,终年53岁,葬于京兆富平县西北12.5公里之檀山。其陵曰元陵。

檀山之上从俭葬

元陵位于今陕西省富平县城西北约15公里处的檀山之上,东北距文宗章陵3公里,东南距中宗定陵5.5公里,陵区周围20公里。檀山海拔米,东有支家沟,西有三条沟,元陵依檀山自然山势而筑。

据《唐大诏令集·代宗遗诏》记载:大历十四年五月,代宗驾崩,遗诏“其丧仪制度,务从俭约,不得以金银锦彩为饰”。而《旧唐书·令狐峘传》又载:德宗即位后,曾诏立代宗元陵,“应缘山陵制度,务从优厚,当竭币藏,以供奉费用”。

从这上面两段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代宗是希望丧葬从俭的,但德宗出于孝心及皇家体面则要求元陵的修建“务从优厚”。从现今的元陵遗址来看,元陵的陵区规模与建筑已经远远不及之前几代的唐朝帝陵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据史料记载,德宗提出厚建元陵的主张后,遭到了刑部员外郎令狐峘的上书劝谏:“臣读《汉书·刘向传》,见论王者山陵之诫,良更称叹,万古芬芳。何者?圣贤之心,勤俭是务,必求诸道,不作无益。故舜葬苍梧,不便其肆;禹葬会稽,不改其列。周武葬于毕陌,无丘陇之处;汉文葬于灞陵,因山谷之势。

禹非不忠也,启非不顺也,周公非不梯也,景帝非不孝也,其奉君亲,皆从微薄······秦始皇葬骊山,鱼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珍宝之藏、不可胜计,千载非之·····汉文帝灞陵皆为瓦器,不以金银为饰。由是观之,有德者逾薄,无德者葬逾厚,昭然可睹矣。

令狐峘洋洋洒洒的长大篇谏文,即举了舜、禹、周武王、汉文帝等古代先贤丧葬从俭的正面例子,又举了秦始皇压榨民脂,奢华厚葬的反例,目的就是想劝说德宗从朝廷和百姓的角度出发,放弃“大修元陵”的想法。结果,德宗采纳了他的建议,从简安葬了代宗。元陵规模大不如先帝,这其实也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的社会经济已经每况愈下,大不如前。

睿真皇后陵右

虽然比起之前的帝陵,元陵在规模和建筑上都逊色了不少,但“麻雀虽小”,还是“五脏俱全”的。元陵的修建还是依照了唐代帝陵的建造传统、依山而建、且陵园、角楼、神道、石刻一应俱全。

元陵的内城平面呈不规则矩形,四面各辟一门,以四神命名。东、西二门相距米,南、北二门相距米,陵园四隅建有角楼;南门其南筑有乳台、鹊台。现今陵园内地面建筑已不可考、只留有四门外几处阙台及部分角阙基址。

元陵陵园内的石刻大小、形制与建陵相同,现仅存残损石刻36件。在陵园东、西、北神门外有石狮残块、北神门外有石马残块。石狮有5件,形制、大小与泰陵相同。其残高1.1~2.5米、长0.8~1.2米。仗马有3对,残高0.6~0.69米,长1.40米。

走进元陵陵园,另外一个让人关心的问题就是,元陵到底有没有陪葬墓。据《旧唐书·代宗皇帝睿贞皇后沈氏传》记载,唐宪宗永贞元年十一月,将睿贞皇后袆衣祔葬于代宗皇帝陵寝右侧。

据文献记载,睿贞皇后沈氏是秘书监沈易直之女。开元末,她以良家女子选入东宫,被肃宗赐给长子广平王李豫。天宝元年,沈氏生子李适,即为后来的德宗。“安史之乱”爆发后,沈氏和众多妃子一起被拘于东都洛阳掖庭,直至李豫收复洛阳后,夫妇二人才得以重逢。

后叛军再次作乱,而在此处战乱中,沈氏失踪,不知去向。代宗即位后,一直派人四处寻找,但直至他去世前,始终杳无音信。德宗即位后,遥尊生母沈氏为皇太后,继续下诏寻找生母,但仍无所获。

及至宪宗即位、下诏命有司为沈氏造袆衣一副,供奉于宫室。后又册溢曾祖母沈氏为睿贞皇后,将祎衣奉迎于代宗元陵,置于代宗皇帝陵寝右侧。这也算了却了祖父德宗皇帝和曾祖父代宗皇帝的一番心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90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