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现代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
乡村没落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然而有那么一小股设计力量
正在慢慢地改变中国最偏远的农村设计面貌
为满足原住民
对现代功能和文化生活的需求
设计师不在局限于对乡村住宅项目的改建
逐渐延伸至商业、公共导向的项目
01
共空间改
奇村史馆
设计:朴素建筑工作室
安徽,池州市
安徽的古村落与自然的关系,总有些天然的默契,布局上切合地形,道路和排水体系应地就势,建造规模也多紧凑合宜,不多占农田绿地。在这样对自然敬畏和对自我克制的徽派哲学里,更新古村的最好方式,当然不是拆旧建新,更不是无节制的占地盖房。我们尝试将留存的队屋,通过整修和适度的改造,重新服务于村里的现代生活。
以结构加固和外墙屋面的修复为主,解决老屋漏雨,透风,结构安全隐患等基本问题。用对原有空间做减法的方式,增加多样化的使用模式,提高利用率。无论是屋面的青瓦,还是二层简单的木楼板,都是耐久的老材料,经过回收利用。既节省了建造材料,又让改造后的建筑延续原有的历史文脉。
川西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
设计:袈蓝建筑
成都
在对建筑的调整中,设计师选择了不破与大破的处理方式。既然任何一种建筑语言和符号都跟这个老房子不搭,干脆拒绝符号,以最简单纯粹的空间处理手法,在老房子的顶部加横板,成为一个露台,和田园生活馆之间,以几条简单的横线,融成一体。新旧融合共处。
和盛书院中间是一个类似四合院一样四面围合的院落,设计师通过改造将它变成一个中心讲堂。院落的上方以高耸的天井封闭,塑造出空间的仪式感。同时顶部选择透光天窗处理,让室内与外部自然环境形成连接,通过自然光线的变化,在封闭的空间内又创造出自由与开放的体验。
南京桦墅村口乡村铺子
设计:周凌工作室
南京
设计试图恢复“村口”的公共性,把村口空间重建作为乡村文化生活重建的一个部分。屋架采取了传统中国的木构做法,希望尽量使它的形式能回溯传统地方性格,体现江南本土的建造体系。
样式选择之后,进行了少量现代设计的改进,让结构更加合理。室外的廊子延伸到室内,室内外部分结构是一致的。如今乡村铺子已落实南京当地的经营者进驻,平日里进行传统农产品的展示与售卖,周末时结合村口的景观广场会成为村民和游客买卖物品的乡村集市。
安吉山川乡村记忆馆
设计: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浙江,杭州
平面图
设计在大空间中尽量多的设置天窗,这样使得风景最大化的映入室内,也尽可能减少对周边民宅的干扰。听取村里老工匠的建议,就地取材,收集村民造房子剩下的红砖并以当地黄泥墙工艺做为建筑外表皮,门窗由木匠现场制作。因乡土材料的运用,建筑自然,朴素,融合于山水。
顶部每跨设置一个天窗,除了满足采光需要,更引入周边的山景,做为乡村记忆馆的核心功能空间,在这里能感受到自然山水和传统手艺,现代生活的融合。内部空间朴素自然,墙面内外一致,地面则用水泥做磨光处理,屋顶则是保留了原始木屋架的结构美感,软装也以原木为主,使建筑、室内融为一体。
“共享共治”式乡村公共空间
设计:赵金祥
重庆
村标及其结构轴侧图
村口场地是一个局促的陡坡,村标设计利用湖边村民熟悉的船型观景台,通过竖向与悬挑让空间延伸至山水之间。采用当地的石板瓦与山石结合垛木结构,回应当地传统;采用锈板作为字体与图案的底板,使砖红色的标识与当地的块石相映衬,加强了与村庄环境的联系;增加村民熟悉的构件元素,引起共
场地动线设计是基于人与场所的对话关系展开的,希望人们了解这个新村庄与湖的那段历史。首先人穿过由塔型村标构筑的一种仪式化的平台空间入口,看到有关黄溪老街的介绍;接着远眺黄溪老街的水下遗址。此时,人与老街产生了空间上与心理上的联系。我们将设计理解为一种开放的框架。
先锋松阳陈家铺平民书局
设计: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
浙江,松阳
项目位于中国东南内陆的丘陵山地,独特的文化与地理条件,孕育了项目所在“陈家铺”的崖居聚落形态。地域性是项目无法回避的重要维度,项目设计将建筑师的个人风格谨慎的隐匿于地方的工匠传统之中——材料恪守地方原则,谨慎的处理和自然相关的开放性。
少量的玻璃、阳光板这些纯净透明半透的材料,作为传统木结构的背景存在,空间的划分组织依然附着并强化了原有传统材料的形式秩序。原有木屋架的次级联系杆件被大量增加,形成空间顶面柔和深邃的界面,顶面成为一个逐渐消失的边界。新的设计克制的调节内部光线和外部景观的戏剧效果,形成了连续生长的聚落文脉肌理。
三河村村民活动中心
设计:垣建筑设计工作室
陕西,渭南
项目位于中国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觅子乡的三河村。该村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关中”村落的典型代表。本项目用一种纯粹的方式探讨了乡村建筑的可能性,这里面包含三个重要方面:第一,场所精神与乡土环境的再认识;第二,传统空间与现代乡村生活的再定义;第三,乡村地域材料的建构表达与当代呈现。
项目外观,镂空的砖墙立面运用现代的建造手段表现传统材料,呈现出丰富的光影效果,中部设有开放的中庭,村民活动中心中部设置楼梯,成为交通核心和空间焦点,采用不同尺寸的砖块和不同的堆砌手法形成丰富的光影效果,传统材料的使用创造出古朴而纯净的空间。
骆驼湾村廊架
设计:罗宇杰工作室
河北,阜平县
村落在开山垦荒中形成,有不少陡坎护坡。村里有意向要在水泥护墩及沿线道坎上修筑遮荫廊架,方便停歇坐靠,要用的材料是重型方钢和大木料,得从很远的县城、省城采购运回,同时还需要专业施工队、动用吊机。偶然看到这些设计图纸后,设计师提出能不能利用更轻便更简易的办法修筑。
从木料的长度不一,形成和山体大环境的自然契合:废木料收集自拆下的房屋,不同的房屋进深搭建的时候木料也长短不一,顺应这些不同的长度,建造的同时考虑木料的长度变化容差,通过搭建的位置编排控制,得到一个变化的空间形体,既是对木料的顺应,也是对山体大环境的顺应。
南仕堂
设计:素建筑设计事务所
安徽,黄山
这幢房子位于整个村子的入口,是进入这个徽州古村的第一座建筑。她原本是个小药店,面积只有80平米。为了接待越来越多的游客,我们把她改造成整个村子的接待中心。设计的要求很简单:为了同整体环境协调,改造不能扩大,不能加高,不能突兀,然而,她需要承担得起整座古村标志性的门面作用。
不同于江南地区传统木作,古徽州地区的木构特点是“肥梁细柱”。因此为了让柱子显得纤细,原本粗大的柱子,被分解成四个细柱,成为一组“散柱”。同时为了增加梁的稳定性和韵律感,将一根梁扩充成了并排放置成为一组双梁。而梁柱的截面则采用了传统木构扁作的方柱方梁,虽没有“圆作”柔美,但却具有最高的结构效率。
02
商业空间的再改造
侠父村农贸市场改造
设计:本构建筑事务所
浙江,绍兴
项目位于店口镇侠父村,原来的农贸市场由村政府出资建造,总建筑占地平米,建于年。这里是村民每天生活的起点,交易和交流的场所。每天清晨五点至八点,村民便会聚集在此,买卖农作物和牲畜,交换货品。农贸市场也是全村最大、最重要的公共建筑。
屋顶改造示意图
在设计上,仅做了两个改动。第一,我们以连续折板的屋顶形式,打破了原先坡屋顶大跨度钢结构建筑的线性空间布局,为农贸市场提供了一个没有方向性的屋顶。第二,改变了铺口的形式,将贩卖空间调整为回字形围合式,将卖家和买家的领域做了清晰的划分,使得二者泾渭分明。
春沁园休闲农庄生态大棚改造实践
设计:米思建筑
江苏,仪征
年米思建筑受春沁园生态农场的委托,对仪征市北部清水村生态农场中的一座阳光大棚进行改造设计。农场主希望以较少的投入对其功能进行调整,以宴会厅作为主要使用功能,将其利益最大化。
设计一改常见的中轴一字式宴会空间模式,调整为以中心舞台为基点的圆形放射型y空间,形成场所的向心性与均好性。材料选择上因地制宜体现乡村元素,红豆杉释放氧气提升了场所的气候条件。黄褐竹编织成十二个树形立柱,隐藏了原有建筑的钢立柱,同时也以抽象形态呈现出大树底下的空间形态,形成林中的宴会厅。
拾云山房
设计:尌林建筑设计事务所
浙江,金华
在书屋的首层做一个架空的半室外开放空间,用十根结构柱架空整个书屋首层,实体空间都设定在二层,两个空间通过一部室外楼梯进行连接,只在首层局部设置了一个小水吧,可以提供水饮,其他的空间完全公共开放,用这个开放空间把各种活动的可能性都串联起来。
天井作为空间核心被安放在书屋中,尺度怡人,在首层天井底部下方留出一片水面,下雨时,雨水从天井落入书屋水池,在书屋就可以听到滴滴答答的声音;晴天时,阳光可以直接照射进来,形成独特的光影效果。在书屋里去营造一个天井,是为了让这个小房子能与自然、时间、空间产生更多的关联性。
03
民宿改造
白虎头村老宅改造
设计:北京无隐装饰设计有限公司
北京
老宅改造项目占地面积㎡,院落南房卧室配套洗手间,外立面保留了原建筑北方古典民居形式,窗格内侧做现代保温玻璃门窗。为改善室内采光将原墙灰砖局部替换透明玻璃砖,突出时尚和视觉艺术同时也是老宅在这个时代的语言进化。
来源:旅游规划怎么搞
本期编辑:马方波
责任编辑:周静
审核:韩益民
投稿邮箱:cjzly
qq.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