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林(部分)
图:陈晓侠、言苏、红艳、部分来自网络
对乡愁的解读,从母亲的灶房里那缕炊烟开始的,当各家袅袅的炊烟从厨房的烟囱中冉冉升起,萦萦绕绕,弥散在乡村的四围交簇来往,村庄,成了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每一个村庄,都蕴含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只是,时光走得太快,象细碎的砂砾一样,从指缝间流逝,带走了我们童年和青春的岁月,也带走了故乡的那一抹炊烟。
炊烟升起的地方,飘来一阵阵饭菜的香气。伴随着锅碗瓢盆碰撞的脆响,我就晓得,母亲在厨间里已经做着各样的准备,用餐的时间就要到了。炊烟从某种程度上,又是我们乡下人归家的隐形时间表。
在城市生活得久了,常常想起老家乡村里的炊烟。如今,在我们的眼目所及之处,走进我们眼目的,都是那些钢筋水泥铸就的高楼大厦,一幢小小的土房或瓦房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但是,对于我,对于每一个从老屋离开的乡下孩子来说,老屋留存着我们太多太多共同的回忆片段,它们仿佛一张张老照片,珍藏在我们的记忆深处,那样温馨、那样醇美、那样亲切。
老屋的图片直接映入眼帘,乡村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些土质房屋,是乡村古朴的明证。一个乡村,土质房屋的多与少,是判断一个乡村古朴程度的标尺,也决定一个乡村由内而外散发的气质。
我喜欢这样的土质乡村,除了能见到满地疯长的绿草和恣意开放的野花,还能听到知了慵懒的鸣唱和鸟儿宛转的清音。低头走进妥帖的土屋,一透过琥珀色的阳光,还会闻到泥土的纯朴气息……
土房子虽满目疮痍,饱含岁月沧桑,但有烟火气,散发着体温,让人感到亲切。墙体泛出的斑驳之色,难以用染料描述。它饱经风霜,像一位老农,可以承受一切,也见证乡村的一切。乡村里的这些土房子,可以稳妥地、舒展地安放远方游子的身心。
乡村里的土房子,就是一部部词典,诠释着乡村的空间格局,承载着乡村的沧桑历史。房前屋后,儿时的我们,扒过土堆、摔过泥巴、团过泥球……我们一茬一茬长大,直到老去,成为一抔抔黄土。只要土房子还在,乡村就有了魂魄。
残缺的墙壁,似乎在讲述着过去的故事……三角形木梁斜靠在一株小榆树上,这样的场景何等熟悉。
一把生了锈的铁锁,锁住了一屋子的春秋。老屋的门,被尘封的岁月,牢牢锁着。我站在老屋的门口,打量着这一屋子的春秋,想着那些早已随风飘逝的平常小事。
经历岁月的淘洗,老屋显得那么沧桑,褶皱悄然印上了脸庞,不复当年模样。老屋的院子里,当年我们奔跑捉迷藏的地方,早已成了庄稼地。
有了这些土房子,再偏僻稀疏的乡村,也有了安慰,让人觉得妥帖。我在一个摇摇欲坠的土房子前驻足,同行的人笑着说,用不了几年,这些土房子将会土崩瓦解,最后完全消失。他的话,触动了我的神经,让我忽然有种心痛。土房子牵系着祖先的脉息,在岁月的流转中储存了太多的生活细节、光阴的重量,即便时常维修和百般呵护,也会随着岁月的更迭和时代的发展变化终会被扒掉而退出历史舞台。
真实的生活,有着凸凹粗糙的质感美,但我们又也不能拒绝发展,发展总有遗憾。曾经的土房子,与我有过相同的呼吸节奏,我成长的记忆渗透着土房子的质感。平时,每走近一处土房子,我都会默然无语。因为维修、翻盖、拆迁……这些词太敏感了。
现有些在老房子越来越老了,在岁月风雨的侵蚀下,有的已经残破不堪,我见到一座土坯房子,无人居住,只剩支离骨架,四面墙体,两面有大窟窿,农用拖拉机都可自由出入,可是依然飘摇在风雨中。询问附近村民,告知这房子也是有主人的,不能动,也没人动。
有的住着坚持留守的老人,那些越来越年迈的长者,也和这些老屋一样,在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之后,也都渐渐逝去。
那些土房子,是爷爷或许是爷爷的爷爷那一代,用每一块土坯和每一搭泥土,建起的一个遮挡风雨简陋的家。那里,曾是我们童年、少年与回忆的避风港。
岁月,斑驳着年轮,也斑驳着泥墙,剥落的一块块,将我们的乡愁沉淀在摸不着的希冀里。
也许,若干年以后,这样的房子连痕迹也完全消逝之后,现在的孩子们,恐怕不会有人再记得,他们的先辈们,曾经住过的房子的是什么模样了。
走进乡村,随处可见的是老房子还放在那里,闲在那里,烂在那里,小时候见到的村民起新屋,必须先把旧房子拆掉,然后再在原房子的房基上建新屋。
与颓而不败迎风挺立的这座土坯房子相遇,我在想,改善生活空间、生活质地的渴望,谁都无法阻挡,也都不能阻挡。然而这座土坯房不可复制,不能再得,我们真需要懂得、体恤和珍惜。这样,我们才会走向生命的内在的丰富和高贵。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随着光阴的流转,老屋已渐行渐远。留给我的,是那一抹抹温馨的记忆,有着如水般的温软、甜美与静谧。回想起当初的一幕幕,眸子里,总是闪烁着晶莹。
还是熟悉的人,熟悉的事,一切,恍如昨日。爷爷走后,看守老屋的责任就落在了奶奶的身上。我们那时候都不明白,奶奶干嘛非得守着这个老屋。后来建了新房子,奶奶执意要住在那儿,奶奶也不解释为什么,依旧像爷爷一样,喜欢坐在老屋的门口。
如今,老家的乡下,已经到处是两层的楼房,每逢过年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小轿车从天南海北汇聚而来,依然还去拜年,依然还会故地重游,只是,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情怀和幸福的味道。
在老家,褐黄色的土房子无疑是古朴乡村最灵动最厚重的一笔。在每个村庄里,随时都可以从亲朋的电话中,得知一些逝去的故事,可能某天,这些都会变成回忆!而这些回忆都是美好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071.html